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宁静而富有生机的山水画卷。诗人以澄虚亭为中心,从不同角度展现了周围的自然景观和人文风情。
首句“一溪水浸群峰绿”,描绘了溪水与群山相互映衬的景象,溪水清澈,群山苍翠,展现出一幅清新脱俗的画面。接着,“潋滟长湖澄数曲”进一步扩展了视野,长湖波光粼粼,几处弯曲的水面显得格外宁静。随后,“波光如练映危亭”将视线聚焦于亭子,波光倒映在亭上,如同白练一般,增添了亭子的雅致。
“倚槛最宜凝远目”一句表达了站在亭上远眺的惬意感受,远处的景色尽收眼底,令人思绪万千。接下来,“亭前日日舟人行,千里万里风帆轻”描绘了日常生活中人们乘船出行的情景,无论是近处还是远方,船只轻盈地穿梭在水面上,充满了生活的气息。
“长汀回首望不尽,接天岚气何其清”则通过汀岸的回望,展现了天空与大地相连的壮丽景象,空气清新,给人一种心灵上的净化之感。随后,“隔溪南下乾元路,古松峭拔藏禅宇”描绘了溪流对面的道路和古老的松树,以及隐藏在松林中的禅院,透露出一种静谧与神秘的气息。
“馀不祠前千尺潭,昔有灵龟曾左顾”提到了祠堂前的深潭,以及传说中曾经在此驻足的灵龟,增添了故事性和神秘色彩。接下来,“时迁岁改名独存,德清从此民俗淳”强调了时间的流逝与文化的传承,尽管时代变迁,但这里的人文精神得以保留,使得地方风俗更加淳朴。
“山奇水秀冠南国,是处疑有桃花源”总结了这里的自然风光之美,仿佛是南国的桃花源,让人向往。最后,“过桥稍转十馀步,家家相向开朱户”描绘了小桥流水人家的场景,家家户户门户大开,展现了一种和谐的生活状态。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和丰富的想象,展现了澄虚亭周边的自然美景和人文风情,表达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之美的赞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