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道者同守庚申

洞真善救世,守夜看仙经。

俾我外持内,当兹申配庚。

斋心已恬愉,澡身自澄明。

沈沈帘帏下,霭霭灯烛清。

四支动用息,一室虚白生。

收视忘趋舍,叩齿集神灵。

伊予嗜欲寡,居常痾恙轻。

三尸既伏窜,九藏乃和平。

无令耳目胜,则使性命倾。

窅然深夜中,若与元气并。

释宗称定慧,儒师著诚明。

派分示三教,理诣无二名。

吉祥能止止,委顺则生生。

视履苟无咎,天祐期永贞。

应物智不劳,虚中理自冥。

岂资金丹术,即此驻颓龄。

形式: 古风

翻译

洞真之道善于拯救世人,夜晚研读仙家经典。
让我在外持守内心,此时正当庚日祭祀。
斋戒心中已感到宁静愉快,沐浴身体自然清澈。
在深沉的帘幕后,灯光幽幽,气氛清明。
四肢动作停止,室内空寂一片。
凝视忘却外界纷扰,叩齿以聚集精神。
我少有欲望,日常疾病也轻减。
三尸邪念潜逃,五脏六腑恢复平静。
切勿让耳目之欲压倒,以免危及生命。
在这深夜静谧中,仿佛与天地元气合一。
佛教强调定慧,儒家崇尚诚明。
三大教派各有其道,但道理的核心相通。
吉祥能带来止息,顺应则生机勃勃。
只要行为无过,上天会保佑我们永守正直。
应对事物智慧无需劳心,空灵之中真理自现。
这难道不是金丹修炼的秘诀,能使人延缓衰老?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道士夜间修炼的静谧场景。"洞真善救世,守夜看仙经"表明道士在深夜里研读仙经,以求得长生不老之道。"俾我外持内,当兹申配庚"则展示了道士内心的修为与外界自然规律的和谐统一。

接下来的"斋心已恬愉,澡身自澄明"描绘了道士通过斋戒清洁身心后所获得的心灵平静与身体的纯净。"沈沈帘帏下,霭霭灯烛清"则是对室内环境的细腻描写,营造出一种幽深宁静的氛围。

"四支动用息,一室虚白生"表达了道士在修炼中达到身心合一,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境界。"收视忘趋舍,叩齿集神灵"则是对道士在静坐中凝神聚气的描绘。

"伊予嗜欲寡,居常痾恙轻"表明道士通过修炼减少了世间的贪欲,而身体也因此变得更加健康。"三尸既伏窜,九藏乃和平"则是对内丹术语境界的描绘,意指五脏六腑调和,身心得以安宁。

诗人通过"无令耳目胜,则使性命倾"警示修炼者不可过度追求外在感官的享受,以免内心失去平衡。"窅然深夜中,若与元气并"则是道士在深夜里与宇宙之气融为一体的境界。

后续"释宗称定慧,儒师著诚明"表达了诗人对佛教、道教以及儒家修养方法的认同和尊重。"派分示三教,理诣无二名"则是对不同宗教哲学之间共通之处的探讨。

"吉祥能止止,委顺则生生"与"视履苟无咎,天祐期永贞"表达了诗人对于平和、顺应自然法则的修养态度,以及对美好生活状态的期待和信念。"应物智不劳,虚中理自冥"则是对道家顺应自然、无为而治哲学的体现。

最后"岂资金丹术,即此驻颓龄"表达了诗人通过修炼内丹之术,以期达到长生不老的愿望。这一句也揭示了整首诗的主题——追求生命的永恒与精神的超脱。

收录诗词(388)

权德舆(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后徙居润州丹徒(今江苏镇江)。唐朝文学家、宰相,起居舍人权皋之子。掌诰九年,三知贡举,位历卿相,在贞元、元和年间名重一时

  • 字:载之
  • 籍贯:天水略阳(今甘肃秦安东北)
  • 生卒年:759年-818年

相关古诗词

大言

华嵩为佩河为带,南交北朔跬步内。

搏鹏作腊巨鳌鲙,伸舒轶出元气外。

形式: 古风

小言

醯鸡伺晨驾蚊翼,毫端棘刺分畛域。

蛛丝结搆聊荫息,蚁垤崔嵬不可陟。

形式: 古风 押[职]韵

广陵诗

广陵实佳丽,隋季此为京。

八方称辐凑,五达如砥平。

大旆映空色,笳箫发连营。

层台出重霄,金碧摩颢清。

交驰流水毂,迥接浮云甍。

青楼旭日映,绿野春风晴。

喷玉光照地,颦蛾价倾城。

灯前互巧笑,陌上相逢迎。

飘飘翠羽薄,掩映红襦明。

兰麝远不散,管弦闲自清。

曲士守文墨,达人随性情。

茫茫竟同尽,冉冉将何营。

且申今日欢,莫务身后名。

肯学诸儒辈,书窗误一生。

形式: 古风 押[庚]韵

马秀才草书歌

伯英草圣称绝伦,后来学者无其人。

白眉年少未弱冠,落纸纷纷运纤腕。

初闻之子十岁馀,当时时辈皆不如。

犹轻昔日墨池学,未许前贤团扇书。

艳彩芳姿相点缀,水映荷花风转蕙。

三春并向指下生,万象争分笔端势。

有时当暑如清秋,满堂风雨寒飕飕。

乍疑崩崖瀑水落,又见古木饥鼯愁。

变化纵横出新意,眼看一字千金贵。

忆昔谢安问献之,时人虽见那得知。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