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大王歌

蛮乡歌舞自称善,厥声可闻不可见。

四月五月跳大王,家家刻木作鬼面。

千丑万拙由心生,头角觺觺尽奇变。

削成两耳贯双环,黑白青红随绘绚。

长缨分结顶门边,俛仰周遮任方便。

市来绛帛缝赭衣,承以素裳纫新练。

长柄牙旗短柄簦,东官草帽冈州扇。

粗缯细篾作游龙,肖首肖尾中连串。

事事具足人力齐,次第椎牛集欢宴。

大王端坐不饮酒,黄童白叟争酬劝。

酒阑酷酊齐唱歌,呕哑啁啧无分辨。

舁神入城城市空,大呼疾走看游龙。

驭龙小儿戴鬼面,一步一跌来匆匆。

左顾右盼各招手,头旋尾转相追从。

游龙舞罢抚歌板,唱歌尽是头白翁。

青葵半掩老面目,随声答响羞雷同。

须臾磨旗万舞作,朱干玉戚纷兴戎。

或击或刺冯而怒,或揖或让足而恭。

忽焉而起忽而止,一一皆与神心通。

舞罢偃旗卧金鼓,借问大王何所取。

倾筐擎出斗与升,鬼面成群更歌舞。

道旁观者不忍见,腼颜汗背交相觑。

吁嗟乎,天下尽儿戏,举世同奔波。

车毂交击人肩摩,俄而礼乐俄干戈。

五斗折腰不足道,倾筐积少看成多。

大王乃是死诸葛,含羞忍耻如之何。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跳大王歌》描绘了明朝时期民间祭祀活动中的一幕,通过生动的语言展现了“跳大王”这一传统民俗活动的盛况。

诗歌开篇即以“蛮乡”点明地点,暗示了地域特色和文化背景。接着描述了在四五月间举行的祭祀活动,人们自制鬼面,装扮成各种怪异形象,进行舞蹈表演。这些形象“千丑万拙”,却充满创意和变化,体现了民间艺术的自由与创新精神。

随后,诗人详细描绘了参与者的服饰和道具,如绛帛缝制的赭衣、素裳、长柄牙旗、短柄簦、粗缯细篾制作的游龙等,这些细节不仅丰富了画面感,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物质文化和审美趣味。

活动中的“大王”端坐其间,不饮酒,而是通过“黄童白叟”的敬酒来表达对神灵的尊重。随着活动的推进,参与者们唱着歌,跳舞,甚至在结束时,还将祭祀物品展示给众人,形成了一种独特的互动和反馈机制。

最后,诗人感慨于这种民俗活动背后蕴含的深刻意义——它不仅是娱乐,更是对生活、对自然、对神灵的敬畏与尊重。同时,诗人也反思了人类社会的复杂性,指出无论是礼仪还是战争,都是人类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这之中,“大王”这一角色,仿佛象征着一种超脱于世俗的智慧与力量,能够引领人们面对生活的各种挑战。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思考,展现了中国传统民俗文化的魅力及其背后的人文关怀,同时也引发了对现代社会生活状态的深思。

收录诗词(1733)

成鹫(明)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赠颜雪仙

严城细柳垂丝丝,门施行马罗健儿。

野人怀刺不敢入,区区梦想非翁谁。

此翁知我良不浅,笑我知翁才一面。

城中大士城外僧,神交岂待频相见。

去年过我看白莲,双眸炯炯神浩然。

今年花开客不至,几回埽径迟高贤。

朝来主人敬爱客,虎帐吹笙布重席。

穆生不饮醴亦陈,三爵为翁泻云液。

满堂欢笑胡为乎,相闻上客悬雕弧。

山僧不知老将至,大人寿考当何如。

先生神骨如孤鹤,我作秃鹙随饮啄。

先生直节如乔松,我为散木甘龙钟。

先生文章如白璧,我作珷玞还瓦砾。

先生词赋如珠玑,我乃蜣丸充佩祎。

先生可行亦可止,一片閒情托流水。

我将行脚仍蹉跎,心在空山身在市。

先生可望不可亲,长天朗月无纤尘。

我当出世难免俗,涅恐或缁磨或磷。

自写长篇遥寄祝,恕我登堂理巾服。

他时相见问生缘,六六原来三万六。

形式: 古风

反乞功

东邻女儿具瓜果,西邻女儿不举火。

金针綵线夜登楼,竹户蓬门早扃锁。

同是当时乞巧人,不信天孙巧如我。

去年绣出双鸳鸯,今年织作双凤凰。

卖与人间恐无价,重缄什袭牢深藏。

粗绘弊布阅寒暑,三旬九食甘糟糠。

始知大巧不如拙,区区畏向时流说。

天孙虽巧机杼勤,河汉年年怅离别。

寂寞何如姑射仙,万古肌肤似冰雪。

寄语东家乞巧儿,红颜薄命当知之。

不愿金针得天授,不愿瓜果萦蛛丝。

但愿长为田舍妇,挟薪戴畚无非仪。

形式: 古风

题百寿图

包羲一画开天地,仓颉之先有文字。

河图洛书圆复方,龟龙泄尽先天秘。

后来书契无真传,丹台留得青霞编。

谁能识字还识义,人间烟火真神仙。

图中字字灿可睹,六书八法无今古。

自从李相作回鸾,既寿永昌为鼻祖。

增华继起儿与孙,文章经纬推渊源。

黄麻墨敕传天语,如纶如綍皆王言。

我翁受命九稽首,钦哉天长还地久。

归来写作百寿图,锦字光芒射星斗。

主人一饮一百杯,百花对酒参差开。

百和香生青玉案,百戏齐陈锦绣堆。

百粤天高佳气郁,百尺楼头初见日。

百昌畅遂百宝生,百两盈门百庭实。

区区百寿何独然,百福百禄相周旋。

百年三万六千日,日日逢君地上仙。

形式: 古风

赠黄三曜

老僧两脚不出户,眼中之人自来去。

一日相逢笑几回,平生肝胆谁倾吐。

莫疑吾道太孤危,不见当今黄叔度。

黄生秉志非等夷,膂力方刚年更富。

十一十二通诗书,十三十四工词赋。

十五能写沧洲图,十六琴高擅名誉。

十七十八事远游,来往京华如熟路。

吴越山川入画图,袖里新诗供喜怒。

去时还是岭南人,归来学得邯郸步。

耳边闻我会杀人,入门问取无生句。

东林长老不读书,惯向人前漫抽顾。

不须白拂与乌藤,直示空拳自回互。

请君放下文字禅,一曲无弦发深趣。

诗中有画画中诗,庐陵米价青州布。

一番谛信一番疑,水尽山穷知去处。

当当借路直还家,不用旁人为指注。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