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是宇文虚中在宋末金初时期所作,名为《上乌林天使三首》的第一首。诗中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和人民的深厚情感,以及面对困境时的坚韧与坚持。
首句“平生随牒浪推移”,诗人以自述的方式,描述了自己一生随官牒流转,看似无常的生活状态。这里的“随牒”指的是一生中不断变换官职的官场生涯,“浪推移”则暗示了这种生活状态的漂泊不定,充满了不确定性。
接着“只为生民不为私”,诗人明确表达了自己行为的动机,是为了百姓而非个人私利。这体现了他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对民众福祉的深切关怀。
“万里翠舆犹远播,一身幽圄敢终辞。”这两句进一步描绘了诗人即使身处偏远之地,仍心系天下,不因个人遭遇而放弃对国家和人民的责任。其中,“翠舆”象征着皇帝或官员的车驾,这里借指国家大事;“幽圄”则是囚禁之所,诗人虽身陷困境,但依然坚守信念,不轻易放弃。
“鲁人除馆西河外,汉使驱羊北海湄。”这两句运用典故,通过历史人物的行为来表达自己的志向。鲁人指的是孔子,他在周游列国时曾被拒于门外,但最终得到了诸侯的尊重;汉使则是指张骞出使西域的故事,他克服重重困难,最终成功完成使命。这两句表明诗人虽遭逢逆境,但仍然坚信自己能够像这些历史人物一样,克服困难,实现理想。
最后,“不是故人高议切,肯来军府问钟仪。”诗人强调,如果不是因为有知音的理解和支持,他不会愿意来到军府,询问钟仪这位古代音乐家的情况。钟仪是春秋时期楚国的乐官,被俘后仍保持高洁之志,不愿为敌国演奏。这句话表达了诗人对于真正理解和支持自己的人的渴望,同时也展现了他坚守自我、不屈不挠的精神风貌。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丰富的意象和历史典故,展现了宇文虚中对国家、人民的深情厚谊,以及在逆境中坚持理想、不屈不挠的人生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