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夕西斋与僧神静游

晨登西斋望,不觉至夕曛。

正当秋夏交,原野起烟氛。

坐听凉飙举,华月稍披云。

漠漠山犹隐,滟滟川始分。

物幽夜更殊,境静兴弥臻。

息机非傲世,于时乏嘉闻。

究空自为理,况与释子群。

形式: 古风

翻译

清晨我登上西斋远望,不知不觉已到傍晚时分。
正是秋季和夏季交替的时候,原野上升起了烟雾弥漫的气氛。
坐着聆听凉风渐起,明亮的月亮慢慢从云层中露出。
远方的山脉依然隐约可见,村庄在夕阳下开始显现出轮廓。
夜晚的景色更加独特,环境宁静使兴致更加浓厚。
放下机巧并非是对世界的傲慢,只是在这个时代缺乏美好的名声。
深入探究空无之理,更何况与佛教徒们一起探讨群体的智慧。

注释

晨登:早晨登山。
西斋:诗人的居所或书房名。
夕曛:傍晚的阳光。
秋夏交:秋季和夏季交替的时节。
烟氛:烟雾,这里指田野的景象。
凉飙:凉爽的风。
华月:明亮的月亮。
披云:穿过云层。
漠漠:模糊不清的样子。
山犹隐:山峦仍然隐约可见。
滟滟:形容水面波光粼粼的样子。
川始分:村庄的轮廓开始显现。
物幽:景色幽深。
夜更殊:夜晚的景色更加特别。
境静:环境宁静。
兴弥臻:兴致更加浓厚。
息机:放下机巧之心,即抛开世俗的纷扰。
傲世:对世界的傲慢。
嘉闻:美好的名声。
究空:深入研究空无的哲学思想。
释子群:佛教徒的群体,释子指佛教徒。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宁静的秋日傍晚景象,诗人在西斋中登高望远,不知不觉间天色已晚。秋与夏交替之际,大地上升起一片烟雾。诗人坐在那里听着凉爽的风声,看到华美的月亮渐渐从云层中露出来。远处的山峦依旧朦胧隐约,而近处的小溪则开始显露出它的轮廓。在夜色愈发浓重的情况下,自然界变得更加幽深静谧,诗人的心境也随之变得更加兴奋和超脱。这并非是对世俗生活的傲慢不屑,而是因为难以找到与自己气味相投的人。诗人在探究空寂自得的道理时,似乎也在寻求与佛家子孙共同的精神境界。

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和内心感受的交织,展现了诗人独特的意趣和超然的心态。语言朴素自然,却又不失深远之意,是唐代诗风中清新隽永的一笔。

收录诗词(568)

韦应物(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中国唐代诗人。汉族。今传有10卷本《韦江州集》、两卷本《韦苏州诗集》、10卷本《韦苏州集》。散文仅存一篇。因出任过苏州刺史,世称“韦苏州”。诗风恬淡高远,以善于写景和描写隐逸生活著称

  • 籍贯:长安(今陕西西安)
  • 生卒年:737~792

相关古诗词

秋郊作

清露澄境远,旭日照林初。

一望秋山净,萧条形迹疏。

登原忻时稼,采菊行故墟。

方愿沮溺耦,淡泊守田庐。

形式: 古风 押[鱼]韵

秋景诣琅琊精舍

屡访尘外迹,未穷幽赏情。

高秋天景远,始见山水清。

上陟岩殿憩,暮看云壑平。

苍茫寒色起,迢递晚钟鸣。

意有清夜恋,身为符守婴。

悟言缁衣子,萧洒中林行。

形式: 古风 押[庚]韵

秋集罢还途中作谨献寿春公黎公

束带自衡门,奉命宰王畿。

君侯枉高鉴,举善掩瑕疵。

斯民本已安,工拙两无施。

何以酬明德,岁晏不磷缁。

时节乃来集,欣怀方载驰。

平明大府开,一得拜光辉。

温如春风至,肃若严霜威。

群属所载瞻,而忘倦与饥。

公堂燕华筵,礼罢复言辞。

将从平门道,憩车沣水湄。

山川降嘉岁,草木蒙润滋。

孰云还本邑,怀恋独迟迟。

形式: 古风

种瓜

率性方卤莽,理生尤自疏。

今年学种瓜,园圃多荒芜。

众草同雨露,新苗独翳如。

直以春窘迫,过时不得锄。

田家笑枉费,日夕转空虚。

信非吾侪事,且读古人书。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