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吟

蚁无秋衣雁有裘,霜天谋食各自愁。

雁声寒死叫不歇,蚁膝冻僵行复休。

先生苦吟日色晚,老铃来催吃朝饭。

小儿诵书呼不来,案头冷却黄齑面。

形式: 古风

翻译

蚂蚁没有秋衣而大雁有羽毛保暖,寒冷的天气里各自为寻找食物而忧虑。
大雁在霜冷中哀鸣不止,直到冻僵也不能停止飞翔,蚂蚁因腿脚冻僵无法行动。
先生专心致志地吟诗直到天色已晚,老仆前来催促他吃早饭。
孩子们读书喊他,他却因沉醉于诗的世界而不应,书案上的黄豆酱都凉了。

注释

蚁:蚂蚁。
秋衣:秋天的衣服。
雁:大雁。
裘:皮毛衣服。
谋食:寻找食物。
愁:忧虑。
苦吟:专心致志地吟诗。
日色晚:天色已晚。
铃:仆人。
朝饭:早饭。
呼不来:喊他不应。
冷却:变凉。
黄齑面:黄豆酱。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深秋寒冷的景象,通过对比蚂蚁和大雁的不同遭遇,表达了诗人对生活困苦的同情以及对学习和写作不懈追求的自勉。

首句“蚁无秋衣雁有裘”借蚂蚁和大雁的形象,描绘出它们各自为冬日的生存而忧虑的情景。蚂蚁虽然勤劳,但在寒冷的季节中它却没有足够的“秋衣”来御寒;相反,大雁则有着自然赋予的羽毛“裘”以抵御严寒。这两者之间的对比,既展示了自然界生物为了生存所做的不同准备,也隐喻了人世间弱肉强食、贫富不均的现实。

接着,“霜天谋食各自愁。雁声寒死叫不歇”进一步深化了这种对比,表达出在严酷的自然环境中,每一个生命都不得不为自己的生存而忧虑和奋斗。这里的“霜天”营造了一种冰冷、无情的氛围,而大雁凄厉的叫声则是对这种严苛境遇的无奈抗争。

紧接着,“蚁膝冻僵行复休”则转向了蚂蚁的处境,虽小但不懈努力。即便是在寒冷中行动艰难,它也没有停止寻找食物和生存下去的决心。这既是对蚂蚁坚韧生命力的赞美,也映射出诗人面对困境时不屈不挠的精神态度。

最后,“先生苦吟日色晚,老铃来催吃朝饭。小儿诵书呼不来,案头冷却黄齑面”则转向了诗人的个人感受和生活状态。诗人在严寒中依旧坚持写作,虽然天色已晚,但他仍需忍受饥饿与寒冷的煎熬。而“小儿诵书呼不来,案头冷却黄齑面”则是对家境的描摹,小孩子在学习上也未能得到应有的关注和温暖,这里面的“黄齑面”可能是一种食物,但更多地表现了生活的贫困。

总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自然界生物与人类生活的对比,展现了诗人对于生活中的不易和艰辛有着深刻的认识,同时也表达了他对于知识追求、学习不懈的坚持和自我激励。

收录诗词(4294)

杨万里(宋)

成就

南宋著名诗人、大臣,与陆游、尤袤、范成大并称为“中兴四大诗人”。杨万里一生作诗两万多首,传世作品有四千二百首,被誉为一代诗宗。他创造了语言浅近明白、清新自然,富有幽默情趣的“诚斋体”。杨万里的诗歌大多描写自然景物,且以此见长。他也有不少篇章反映民间疾苦、抒发爱国感情的作品。著有《诚斋集》等。

经历

因宋光宗曾为其亲书“诚斋”二字,故学者称其为“诚斋先生”。

  • 字:廷秀
  • 号:诚斋
  • 籍贯:吉州吉水(今江西省吉水县黄桥镇湴塘村)
  • 生卒年:1127年10月29日-1206年6月15日

相关古诗词

英石铺道中

一路石山春更绿,见骨也无斤许肉。

一峰过了一峰来,病眼将迎看不足。

先生尽日行石间,恰如蚁子缘假山。

穿云渡水千万曲,此身元不离岩峦。

莫嫌宿处破茅屋,四方八面森冰玉。

孤峰高绝连峰低,圜者如廪尖如锥。

苍然秀色借不得,春风领入玉东西。

英州那得许多石,误入天公假山国。

形式: 古风

视旱憩镜田店

走檄堪频捧,严程敢少徐。

虽晴恐非久,犹热未全无。

憩息翻增倦,驰驱减壮图。

诗成兼利害,失闷得清臞。

形式: 五言律诗

试毗陵周寿墨池样笔

旧来鸡距说宣城,近来墨池说毗陵。

不知阿谁喜柔懦,毛颖只今泥样软。

笔头政要挽千钧,渠自无力随人转。

兔尖如针利如锥,方能幻出抉石猊。

少年免冠已秃鬓,老去种种将奚为。

就中周寿差可意,锐头将军殊解事。

铦锋不用洮州砺,刚肠颇学汲都尉。

先生焚香坐明窗,中书奋髯猬毛张。

愿翻墨汁诗战场,先生一挥十万行。

梅花微笑看在旁,吾诗虽非云锦章,中有梅花玉雪香。

形式: 古风

试蜀中梁杲桐烟墨书玉板纸

木犀煮泉漱寒齿,残滴更将添砚水。

子规乡里桐花烟,浣花溪头琼叶纸。

先生老去怯苦吟,琢无肝肺呕无心。

芙蓉在左木犀右,漫与七言真藉手。

秋光一点入骨清,有笔如椽描不就,先生不瘦教谁瘦。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