扰龙松歌

昔闻散花坞中片石峰,破石孕出千丈之奇松。

今观非松又非石,但见虬枝夭矫向空立。

得非窦子明,汶阳放钓来相迎。

又疑轩辕帝,扳髯飞腾在云际。

上有铁干五鬣长,绝似爪角森森张。

下有溜雨霜皮在,鳞甲斑斑色五彩。

我欲系之双赤绦,云雾晦冥恐遁逃。

凛冽千年遗积雪,惨淡六月闻寒涛。吁嗟乎!

秦封大夫宁胜此,何为偃蹇深山里?

一朝绝壑雷雨起,看尔东行入海水。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扰龙松歌》由清代诗人郑鉽所作,描绘了一株奇特的松树,其形态与传说中的神怪相联系,充满了神秘与想象。

开篇“昔闻散花坞中片石峰,破石孕出千丈之奇松”,以散花坞中的石峰孕育出千丈奇松的传说引入,暗示了这棵松树非凡的来历和不凡的生长环境。接着,“今观非松又非石,但见虬枝夭矫向空立”一句,点明了这棵树的独特之处——它既不是普通的松树,也不是坚硬的岩石,而是以一种扭曲而挺拔的姿态矗立于空中,展现出其独特的生命力和形态美。

“得非窦子明,汶阳放钓来相迎。又疑轩辕帝,扳髯飞腾在云际。”这两句通过引用古代神话人物窦子明和轩辕帝,进一步渲染了这棵树的神秘色彩,仿佛是这些神话人物的化身或指引者,增添了诗歌的浪漫主义气息。

接下来,“上有铁干五鬣长,绝似爪角森森张。下有溜雨霜皮在,鳞甲斑斑色五彩。”描绘了松树的外观特征:铁一般的树干上长着五根长长的枝条,宛如动物的爪角般锋利;树皮如雨后滑落,呈现出五彩斑斓的鳞甲,形象生动地展现了松树的壮丽与美丽。

“我欲系之双赤绦,云雾晦冥恐遁逃。凛冽千年遗积雪,惨淡六月闻寒涛。”表达了诗人对这棵松树的向往之情,想要用红色的丝带将其紧紧系住,但又担心在云雾缭绕的环境中它会逃逸。同时,也通过描述松树历经千年的积雪和六月的寒涛,强调了它的坚韧与顽强。

最后,“吁嗟乎!秦封大夫宁胜此,何为偃蹇深山里?”诗人感叹,即使是秦朝的封大夫也无法与这棵松树相比,为何它要孤独地生长在深山之中。这一句表达了对松树独特魅力的赞美,同时也流露出对它命运的惋惜。

“一朝绝壑雷雨起,看尔东行入海水。”则以自然界的雷雨作为背景,预示着这棵松树将经历一次巨大的变化,最终可能随波逐流,融入大海,象征着生命的循环与流转。

整首诗通过丰富的想象和生动的描绘,展现了松树的神奇与美丽,同时也蕴含了对自然、生命以及命运的深刻思考。

收录诗词(8)

郑鉽(清)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 字:季雅
  • 籍贯:江南长洲

相关古诗词

夜光木歌

我闻拘弥之国有变昼之草,岂知兴州直北滦河东,更见夜光之木生蓬葆。

野人斸得盘曲形,皮膜剥尽肌珑玲。

黄昏扃户置床侧,煜爚幽焰腾寒厅。

初疑唐居士,剪纸贴壁弄奇诡。

又疑佛图澄,败絮塞孔照耀同明灯。

仿佛甓社湖中见,神蚌吐珠映水面。

得非放萤苑里游,冷气射骨凉飕飕。

短檠墙角真可弃,摊卷还能辨细字。

騃童刀削玉琐碎,磷火荧荧忽满地。

吁嗟尔木上禀太阴精,烛龙之所不栖,羲和之所不及,乃是万古积雪千年老冰凝结成。

是以白日韬晦,宵暗晶明。

若非周王八骏张骞槎,谁复遇之震且惊。

尔胡不学天禄杖,刘向阁中伴书幌。

尔胡不学牛渚犀,驱逐鬼怪清鲸鲵。

徒然潜伏穷荒外,丛棘柔藤森翳荟。呜呼!

世间万物得地方荣滋,岂独尔木叹息不逢时。

形式: 古风

题殉节录

洛阳相君忠孝家,公生浙西乃再见。

国初闽峤烽未息,仗剑从军气掣电。

飞书磨盾动大帅,怀印骑驴治山县。

谁知贼众卷波来,独据孤城请挑战。呜呼!

死绥古来有,定鼎之际多观变。

公乎挺戈誓杀贼,不顾妻儿况亲串。

阵前从死十数人,碧血淋漓湿刀箭。

至今庙食延平津,南八将军同醊奠。

死者已死侯者侯,公独何人奏金殿。

安得史笔昌黎翁,逸事为补《睢阳传》。

形式: 古风

寒蝉

衰柳古池阴,寒蝉咽复吟。

近兼风里叶,远带月中砧。

但觉露堪饮,忽惊秋已深。

白头潘骑省,为尔不胜簪。

形式: 五言律诗 押[侵]韵

题陈南麓都谏匡山读书图二首(其一)

昔领豫章节,曾看五老峰。

今宵直鸾掖,犹梦青芙蓉。

丘壑诗中见,云烟画里逢。

浔阳数千里,展卷胜携筇。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冬]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