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是宋代诗人方一夔创作的《世之咏物者采春花而落秋实余欲矫其失作冬果十咏》系列之一,具体为第七首,咏颂的是柿子。方一夔通过这首诗,巧妙地描绘了柿子在冬季的独特风貌和特点。
诗中以“万株名古寺,近复说东阳”开篇,似乎在描述一个古老的寺庙周围,生长着成千上万株柿子树的场景,营造出一种宁静而又充满历史感的氛围。接着,“翠树骈赪卵,烧空炯夜光”,生动地描绘了柿子树的翠绿与果实的红艳相互映衬,即使在夜晚也能发出耀眼的光芒,展现出柿子独特的生命力和美丽。
“果堪凉渴朔,叶复草颠张”两句,进一步表现了柿子在寒冷季节中的作用——它能解渴,给人带来温暖与慰藉。同时,诗人也巧妙地将柿子与自然界的其他元素相联系,如落叶与草颠(草尖)的对比,增加了画面的层次感和动态美。
最后,“欲上潼江去,寻思石蜜霜”,表达了诗人想要探索更深层次的柿子之美的愿望,或许是在思考柿子与自然、文化之间的深层联系,或者是对柿子独特品质的深刻感悟。整首诗不仅赞美了柿子的外在之美,更挖掘了其内在的价值和意义,体现了诗人对自然与生活的独特见解和情感寄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