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次韵闻砧

谁家秋夜捣衣声,遥忆良人在戍营。

野宿貔貅天一角,树移乌鹊月三更。

怨怀想像闺中切,逸韵悠扬枕上清。

砧杵催成岁迟暮,抚时亦觉壮心惊。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庚]韵

翻译

哪家的秋夜传来捣衣的声音,让我想起远方戍守边疆的亲人。
野外露宿的士兵们如同天边一角的星辰,乌鹊在树间移动,已是深夜三更。
思念之情在闺中深切,如诗般的哀愁在枕上回荡着清冷的旋律。
捣衣声催促着时光的流逝,感叹岁月已晚,同时心中也感到壮志豪情的震撼。

注释

谁家:指代某家。
秋夜:秋季的夜晚。
捣衣声:古代妇女洗衣时用棒槌敲打衣物的声音。
良人:古时对丈夫的称呼。
戍营:驻扎在边防的军营。
野宿:野外过夜。
貔貅:古代传说中的猛兽,这里比喻士兵。
天一角:形容天空遥远或广阔。
乌鹊:鸟名,古人常以乌鹊喻不安定或离别。
月三更:深夜的月光。
怨怀:哀怨的情绪。
想像:想象。
闺中:女子的居所,指家中。
逸韵:超凡的韵律,此处指诗的情感。
枕上清:枕头上清冷的感觉。
砧杵:捣衣用的棒槌和石砧。
岁迟暮:指年岁已晚,接近年底。
抚时:感慨时事。
壮心:雄心壮志。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种深秋夜晚的场景,通过对远方戍营中“良人”的怀念和家乡捣衣声的回响,展现了诗人的思乡之情和对逝去时光的留恋。诗中的意象丰富,情感真挚。

"谁家秋夜捣衣声"一句,以一个普通的家庭生活场景为切入点,通过夜晚传来的捣衣声引发了诗人的遥忆。这里的“良人”通常指的是品德高尚的人,但在此也可能隐喻着诗人心中的那份不舍和思念。

"遥忆良人在戍营"一句,则直接表达了对远方戍营中人的怀念,"戍营"给人以边塞孤寂的感觉,这种记挂更深化了诗人的情感。

接下来的两句"野宿貔貅天一角,树移乌鹊月三更",则是对夜晚自然景象的描绘。"貔貅"和"乌鹊"都是古代传说中的动物,这里的运用增加了诗歌的意境,营造出一种超现实的氛围。而“天一角”与“月三更”则加深了夜晚的静谧与漫长。

"怨怀想像闺中切"表达了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切,这里的“闺中”特指女儿房,暗示着诗人可能是一位女性,从而使得情感更为细腻。

"逸韵悠扬枕上清"则是对夜晚声音的描写,"砧杵催成岁迟暮"一句,则是时间流逝的象征,“岁迟暮”意味着年华匆匆,而“砧杵”声则提醒人们要抓紧时间。

最后一句"抚时亦觉壮心惊",表达了诗人在回顾往事和感受现实之间的矛盾心理。"抚时"即回顾过去,"壮心惊"则是对过往美好记忆的珍视,同时也包含了一种对于时间无情流逝的震惊。

总体来说,这首诗通过夜晚的捣衣声、远方戍营的怀念,以及自然景象和内心感受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复杂的情感世界。它不仅是对往昔美好时光的一种留恋,也是一种对于生活无常的深刻认识。在这个过程中,诗人通过抒发个人情感,以一种独特的方式表达了对时间和生命意义的思考。

收录诗词(2864)

方回(宋末元初)

成就

不详

经历

幼孤,从叔父学。宋理宗景定三年进士。初媚贾似道,似道败,又上十可斩之疏。后官知严州,以城降元,为建德路总管。寻罢归,遂肆意于诗。有《桐江集》、《续古今考》,又选唐宋以来律诗,为《瀛奎律髓》

  • 字:万里
  • 号:虚谷
  • 籍贯:宋元间徽州歙县
  • 生卒年:1227—1307

相关古诗词

出马家坞

野迥夏无暑,坞深朝更凉。

路随流水转,山背古城荒。

县宇攲红阁,僧庵缺粉墙。

暗惊兵乱后,犹有数莲塘。

形式: 五言律诗 押[阳]韵

出歙港入睦界

岚气湿征衣,千滩落翠微。

悬崖樵屋小,破庙祭人稀。

岸犬看船立,溪禽贴水飞。

乡心与客思,向晚重依依。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微]韵

古店

古店看题壁,儒风岂易还。

匪因登贡籍,即为叩贤关。

腾踏云霄上,沉埋草莽间。

其人俱已矣,遗迹尚斑斑。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删]韵

句容道中

陂满风初漾,林明雪未残。

路泥尤觉远,野阁不胜寒。

军过开门少,村稀觅店难。

忽逢新日色,久别喜相看。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寒]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