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月与念六弟谈化作

新月长眉清,娟娟照茅舍。

坐有我弟俱,因得穷造化。

初叹此个月,涵浙复涵灞。

终忆此个月,古夜复今夜。

日月天中行,地下亦双明。

天地在太虚,一点如流萍。

水轮载以浮,风轮吹不停。

地譬鸡子黄,天乃鸡子清。

天半绕地下,天半出地上。

星辰附天旋,昼夜成俯仰。

吾尝挥雷鞭,骑龙日宫前。

整顿朝东皇,拜手金乌傍。

日宫月宫留不住,翻身透过天顶去。

双手拨转赤精毬,山河万象在里头。

此时见天不见地,忆尝阅尽世间事。

几度穿入月之内,几度穿出天之外。

几度天地劫火来,只有太虚元不坏。

我自太虚观世间,释迦老子皆等闲。

形式: 古风

翻译

新月弯弯如细眉,明亮照耀着茅屋。
我和弟弟同坐,得以深入体验大自然的奥秘。
初次惊叹这轮新月,它包容了浙江和灞水的波光。
永远怀念这轮新月,无论古夜还是今夜。
日月在天空中运行,地下也有它们的投影,同样明亮。
天地悬挂在浩渺的宇宙中,像一片漂浮的萍叶。
水车承载着月影,风车吹拂不停歇。
地如鸡蛋黄,天则如鸡蛋清,上下分明。
月亮在天的一半环绕地球,另一半又从地面升起。
星辰随着天穹旋转,昼夜交替如同俯仰之间。
我曾挥舞雷鞭,在太阳宫殿前驾驭龙马。
整理好朝拜东方的皇者,向金色的乌鸦行礼。
太阳宫殿和月亮宫殿都留不住我,我翻越天顶离去。
双手转动赤色的星球,山河万物尽在其中。
此刻只见天不见地,回顾世间万事已历尽。
多次穿越月之界,又多次超越天之限。
经历过几次天地劫火,唯有太虚永恒不坏。
我在太虚之中看遍世间,释迦牟尼等皆为过客。

注释

新月:弯弯的新月。
娟娟:明亮的样子。
茅舍:简陋的房屋。
造化:大自然的创造和变化。
涵:包含,包容。
太虚:虚空,宇宙。
金乌:古代对太阳的称呼。
赤精毬:红色的星球,可能指太阳。
释迦老子: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和老子。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新月明亮的夜晚,与兄弟共处茅舍,感慨于月之美好,从而引发对宇宙万象和生命无常的深刻思考。诗中运用丰富的想象,借助自然界的变化,表达了超脱尘世、观照宇宙的心境。

"新月长眉清,娟娟照茅舍" 一句,以新月之美喻兄弟情深,共同生活的情景温馨而生动。接着,诗人通过对月亮的感慨,转向了更为宏大和哲理的思考。

"初叹此个月,涵浙复涵灞。终忆此个月,古夜复今夜" 反映了诗人对时间流逝与生命无常的深刻感悟。通过月亮的变换,诗人触发了对过去和现在、永恒与瞬间的思考。

接下来的几句,以天地日月为镜鉴,展现了宇宙的广大与自然界的循环变化。"水轮载以浮,风轮吹不停" 描述了万物皆在运行之中,而诗人则试图超脱此生死流转。

"吾尝挥雷鞭,骑龙日宫前。整顿朝东皇,拜手金乌傍" 等句,以神话的笔触描绘了诗人超越凡尘、与天地交流的情景,表达了一种精神上的飞跃和自由。

"双手拨转赤精毬,山河万象在里头" 显示了诗人的心灵世界已经达到了包容万象的境界。"此时见天不见地,忆尝阅尽世间事" 反映出诗人对世间万物已有超然的看破与理解。

最后几句 "几度穿入月之内,几度穿出天之外。几度天地劫火来,只有太虚元不坏" 则是诗人对宇宙变化无常的一种体验,同时也表达了对于那永恒不变的本源的追寻和向往。

全诗通过月亮这一自然元素,展开了一场关于时间、空间、生命与宇宙的深刻哲学思考,是一首融合了个人情感与宇宙观念的杰出之作。

收录诗词(289)

汪莘(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布衣。隐居黄山,研究《周易》,旁及释、老。宋宁宗嘉定年间,他曾三次上书朝廷,陈述天变、人事、民穷、吏污等弊病,以及行师布阵的方法,没有得到答复。徐谊知建康时,想把他作为遁世隐士向朝廷荐举,但未能成功。晚年筑室柳溪,自号方壶居士,与朱熹友善。   作品有《方壶存稿》 9卷,有明汪璨等刻本;又有《方壶集》4卷,有清雍正九年(1731)刻本

  • 字:叔耕
  • 号:柳塘
  • 籍贯:休宁(今属安徽)
  • 生卒年:1155~1227

相关古诗词

庆元五年休宁权县郑丞吴山寺劝农次韵(其一)

骏马轻衫拂晓行,野塘春水縠纹生。

心知沮溺无寻处,犹把津头问耦耕。

形式: 七言绝句 押[庚]韵

竹洲见寄次韵

朱宫瓦缶鸣,污泽黄钟屏。

古来会通籍,作者能签整。

翁如食橄榄,但愿回味永。

只今竹洲上,伏腊仰公廪。

玩彼易外象,付此卦中影。

遥知疏桐下,缺月见深省。

我来如征鸿,爱此沙洲冷。

他年直紫薇,梦断青丝绠。

旧游倘入念,折简肯相命。

新诗蒙剪拂,为怜伍哙等。

驾言载双榼,卜日问三径。

预约清樽月,云头开金饼。

形式: 古风

观雪行

仙人剪水银河边,仙风吹散花联翩。

明星撩乱入我眼,风紧一阵随天旋。

如今谁卧剡溪雪,如今谁访山阴船。

古人气韵不可见,晓来对此空悠然。

檐前未觉眼界豁,临眺忽忆楼居仙。

若为留得数玉树,六月绕屋生清妍。

形式: 古风 押[先]韵

访汤倅

文者道之器,诗者文之精。

世儒失本原,谓以一枝鸣。

仆昔颇好学,不与时俗并。

始求为己事,中有济物情。

静与古月俱,动与秋阳行。

先圣此从容,风流被后生。

身世两相违,淹留竟何成。

一丘聊自适,万化争逢迎。

天地露根柢,动植陈性情。

日月显处妙,鬼神隐中明。

老佛既恍惚,诸子亦纵横。

兴衰杂今古,忧豫难悉平。

时买白玉板,写此朱丝声。

似被天公嗔,魑魅出见惊。

秋霜下黄叶,春风自抽萌。

兰花待春风,深林含芳馨。

属闻贤别驾,古学兼韶韺。

仍闻吐佳句,气挟苏州清。

今朝别柴扉,匪敢投公卿。

臭味略相似,长松与茯苓。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