偈颂六十首(其五十一)

去年十一月,笑别下钟阜。

今年九月中,行见朝天路。

去住既无心,动静非取与。

平生安乐法,此意同谁语。

四明昔尝到,诸刹皆可数。

山川气象雄,麟凤栖迟处。

今思昔日游,岁月二纪许。

岂谓临晚景,侯伯重相顾。

开缄读来书,丁宁见毫楮。

姑苏二千石,眼高照天宇。

我昔昧平生,今见开心腑。

欣然乐与行,方鸣集众鼓。

先师未了底,今日应须去。

形式: 偈颂

翻译

去年十一月,笑着离开钟阜地。
今年九月间,即将踏上朝天的路途。
去留本无意,静动非得失。
一生的安乐之道,这心情向谁述说。
四明之地我曾游览过,各座寺庙都能一一数。
山川壮丽,是麒麟凤凰栖息之处。
如今回忆往昔游历,已近二十年时光。
没想到晚年时,诸侯将再次聚首。
打开信件阅读,叮嘱的话语清晰可见。
姑苏的太守,目光如炬照天际。
我往昔不明事理,如今见到你,心中豁然开朗。
欢喜地一同前行,如同击响集合的鼓声。
先师未竟的事业,今日应当继续。

注释

钟阜:地名,可能指钟山。
朝天路:通往朝廷的道路。
既无心:没有特定的去留之心。
取与:得到和失去。
四明:古代中国的一个地区,今浙江宁波一带。
刹:寺庙。
二纪:二十年。
侯伯:古代的诸侯或大将。
丁宁:仔细地、恳切地。
姑苏:古称,今江苏苏州。
开心腑:使人心情舒畅。
方鸣集众鼓:比喻众人齐心协力。
未了底:未完成的事。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僧人释昙华所作的偈颂,以简洁的语言表达了诗人对过去的回忆和对未来的期待。首句“去年十一月,笑别下钟阜”描绘了诗人去年离别的情景,轻松愉快。接下来,“今年九月中,行见朝天路”暗示了诗人即将踏上新的旅程,前往朝廷任职。

“去住既无心,动静非取与”表达了诗人淡泊名利的态度,无论去留,都不受外界影响,心境平静。诗人感慨“平生安乐法,此意同谁语”,表明他珍视内心的宁静,却难以找到共鸣的人。

“四明昔尝到,诸刹皆可数”回忆起四明山的游览经历,山川壮丽,令人流连忘返。诗人感叹时间飞逝,“今思昔日游,岁月二纪许”,表达对过去时光的怀念。

然而,诗人并未沉浸在回忆中,而是意识到“岂谓临晚景,侯伯重相顾”,在晚年之际,又得到侯伯的关怀。收到书信后,诗人感到惊喜,“姑苏二千石,眼高照天宇”,对对方的器重深感荣幸。

“我昔昧平生,今见开心腑”揭示了诗人内心的变化,从过去的迷茫到如今的开朗,决定欣然接受邀请。“方鸣集众鼓”预示着新的旅程即将开始,而“先师未了底,今日应须去”则表达了对师承精神的传承和责任的担当。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个人经历和感受,展现了诗人超脱世俗、淡泊名利以及对人生哲理的深刻理解。

收录诗词(132)

释昙华(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偈颂六十首(其三十九)

思是闻之本,闻是思之用。

青原白家三盏酒,吃了犹道未沾唇。

形式: 偈颂

偈颂六十首(其四十七)

千说万说,不如亲见。把手共行,略通一线。

打破漆桶,何曾见面。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也是灵验。

蒋山恁么做颂,驴年也未梦见。

形式: 偈颂

偈颂六十首(其五十三)

四月初八佛生日,天下丛林皆浴佛。

佛身充满太虚空,何处更有虚空觅。

见前僧俗等金躯,长短方圆皆显赫。

放光动地二六时,从本至今无间隔。

今有檀越女弟子,刘氏同男王承直。

旷大劫来植善根,所行真实如菩萨。

当知功德福无涯,回向癸未诞生日。

唯愿岁君向此诚,诸天星曜同昭格。

资持刘氏从此去,寿同赵州百二十。

更祈不尽大功勋,保男察判官崇极。

子子孙孙福禄昌,无量福田咸并集。

此月十四往临安,龙天当护为般挈。

三江九堰聪明神,稽首归依助英杰。

全家既达九重城,母子忻欢仰天力。

形式: 偈颂

偈颂六十首(其五)

簸箕有唇,米跳不出,天下衲僧赤??。

更须拨转上头关,十方世界黑似漆。

形式: 偈颂 押[质]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