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门洞瀑

来从不尽山,归入无底谷。

谷中鸣百雷,谷外攒苍玉。

有呼响必应,环合城墉束。

大声劈天来,千丈壁如覆。

再坠再飞起,汇此两潭绿。

雄豪化清泚,苍翠围寒肃。

满壁蛟螭痕,泉声寒佛屋。

客踞潭中砥,僧入帘中瀑。

四面和松涛,诸天奏琴筑。

神物呦潭中,中宵光上烛。

何时起行雨,一洗苍生溽。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诗描绘的是石门洞瀑布的壮丽景象。首句“来从不尽山,归入无底谷”展现了瀑布源头的深远与神秘,仿佛来自连绵不绝的山脉,落入深不可测的山谷。接下来的“谷中鸣百雷,谷外攒苍玉”运用比喻,形容瀑布如雷鸣般轰响,周围的景色则如碧玉般青翠。

诗人进一步强调瀑布的回应性:“有呼响必应,环合城墉束”,仿佛瀑布有灵,回应着自然的呼唤。瀑布声势浩大,“大声劈天来,千丈壁如覆”,形象地刻画出瀑布直泻而下的壮观画面。然后描述瀑布跌宕起伏,汇聚成潭,潭水碧绿,显得清新宁静。

瀑布的力量转化为清流,周围环境愈发显得苍翠寒冷,壁上的痕迹似蛟龙盘绕,瀑布声如佛寺钟声,增添了禅意。诗人以“客踞潭中砥,僧入帘中瀑”描绘游人和僧侣在此处的体验,四周松涛与瀑布声交织,如同仙乐。

最后,诗人期待瀑布能带来甘霖,洗净人间的暑热,表达了对大自然恩赐的敬畏和对社会福祉的期盼。整体而言,这首诗以生动的笔触描绘了石门洞瀑布的雄奇与灵性,富有诗意和哲理。

收录诗词(35)

魏源(清)

成就

不详

经历

清代启蒙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先行者之一。名远达,又字墨生、汉士,汉族,道光二年举人,二十五年始成进士,官高邮知州,晚年弃官归隐,潜心佛学,法名承贯。认为论学应以“经世致用”为宗旨,提出“变古愈尽,便民愈甚”的变法主张,倡导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总结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新思想

  • 字:默深
  • 号:良图
  • 籍贯:湖南邵阳隆回
  • 生卒年:1794~1857年

相关古诗词

黄山诗(其一)

峡壁仙掌立,细路纹在掌。

久别莲花峰,十年如更长。

万石相玲珑,叠出群山上。

云峦时绝续,泉声日奔放。

泱漭天为岸,扶难感藜杖。

绝巅峙峭石,生成非一状。

要知颖露奇,只在蟠根广。

奇绝飞来石,何年巧安放。

谓坠上空空,谓崩绝依傍。

莫穷结构原,弥惊孤立壮。

形式: 古风

黄山诗(其二)

不知何处云,飞作兹山石。

嵯峨各异势,纷诡不一格。

春雷怒万笋,阊阖排戈戟。

石腹裂百窍,吞吐云烟百。

雨余云不归,来往此中宅。

有时铺作海,万青环一白。

蛟龙恣变现,怒鼓天涛赫。

谁凿混沌天,而无斧痕迹。

变幻各纵奇,不复就绳尺。

石间松尽眠,石外水皆砉。

形式: 古风 押[陌]韵

黄山诗(其三)

老松生空山,一物无可恃。

得天惟云液,得地惟石髓。

母石而父云,化亿万龙子。

有似石纽圣,剖腹能生启。

禀兹坚劲性,怪怪奇奇起。

势不欲上天,横行云海里。

性石不性木,肯共云生死。

但知极松变,那顾失松体。

一峰踞一龙,万峰万龙倚。

空山风雨来,精灵互神鬼。

苍叟夜叩扃,闭门君勿理。

形式: 古风

中条山王官谷双瀑吟

忽惊云黑何方雨,谁知泉挂峰头树。

一村云树水声中,疑是山人辟秦处。

条山西枕黄河曲,四山环拱天柱足。

人言黄河天上来,谁知银河万仞,却泻山中雷。

东西两瀑不相见,回崖寒閟千琼瑰。

寒日无影峰插汉,但有古雪溅莓苔。

人言西北之山少泉水,不若东南雷电起。

岂知河北瀑龙不见尾,岱华西谷水帘足。

游人登峰不寻谷,沂山双瀑横云霄。

高寒谁肯跻岧峣。

太行林虑瀑奇绝,崖谷荒险虎豹穴。

惟有盘山泉石闻天下,卧瀑终殊飞瀑挂。

欲求西北观瀑不险而绝奇,无若王官谷里天绅垂。

晴空雨雪三千丈,终古风雷十二时。

垂纶亭,濯缨涧,此间可以忘南面。

有人绝壁烟霞鍊,欲往从之,峰回路转,可望不可见。

云树苍苍空浩叹。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