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旁儿并序

道旁儿,哭声悲。阿母饿死,阿爷负我逃淮。

乞不得食行抛儿,呼爷不应仰天啼。

阿爷行疾,儿何能追?

问儿谁家子,儿不识姓名乡里。行人聚观叹息耳。

父子不相顾,谁其收哺育尔?晚风寒,大路昏。

关闭人家,依傍犬吠嗔。荒荒旷野多死人。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凄惨的画面,通过一个在路边哭泣的孩子,展现了战乱或饥荒时期社会底层人民的苦难生活。诗中的孩子失去了母亲,父亲为了生存不得不抛弃他逃亡,留下孩子在路边哭泣。诗人以孩子的口吻,表达了对父母的思念和无助,以及对未来的恐惧。

“道旁儿,哭声悲”,开篇即点明了故事发生的地点和主人公的状态,一个孩子在路边哭泣,声音充满了悲伤。这种直接而强烈的描述,立刻将读者带入到故事的氛围中。

“阿母饿死,阿爷负我逃淮”,这两句揭示了孩子失去双亲的原因,母亲因饥饿去世,父亲为了生存不得不背负着孩子逃往淮地。这种生离死别的场景,让人不禁心生同情。

“乞不得食行抛儿”,父亲在饥饿的驱使下,无法继续照顾孩子,只能忍痛将他抛弃。这一行为虽然出于无奈,但对孩子的打击却是巨大的。

“问儿谁家子,儿不识姓名乡里”,孩子在被抛弃后,四处流浪,忘记了自己来自何处,成为了无根之木,无源之水。这种孤独感和身份的迷失,让人心酸。

“晚风寒,大路昏”,描绘了夜晚的寒冷和道路的昏暗,进一步渲染了环境的凄凉,同时也暗示了孩子未来的命运可能更加艰难。

“关闭人家,依傍犬吠嗔”,孩子在寻找庇护所的过程中,遇到了闭门拒绝的人家,只能依靠犬吠声寻求帮助,却无人回应。这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冷漠和人性的悲哀。

“荒荒旷野多死人”,最后,诗人以荒野中随处可见的尸体,形象地描绘了战争或饥荒带来的死亡与绝望,强调了主题的沉重。

整首诗通过一个孩子的视角,深刻地反映了社会底层人民在特定历史时期所面临的苦难与挣扎,具有强烈的社会批判意义和人文关怀。

收录诗词(383)

李宪噩(清)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宿江店

孤馆临江口,门前船火明。

乍忻离水宿,犹听挽舟行。

店小镫常暗,年荒客易惊。

频搜北来信,一倍惜归情。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庚]韵

沭阳道中

歉岁廑行路,路旁榆柳疏。

冷春过谷雨,荒店宿桑墟。

村夜少鸡犬,客餐珍菜蔬。北来谁马首?

不敢问乡闾。

形式: 五言律诗 押[鱼]韵

潍县访韩公复

陶令移居处,城南住几家。

荒村隔溪问,茅栋晓林遮。

对酒心还壮,论诗日又斜。

不愁回路晚,明月戍楼赊。

形式: 五言律诗 押[麻]韵

送王熙甫登科赴济南

今日东门帐,亲朋尽出城。

独惟从古学,人自重新名。

缁水吟诗渡,长山看月行。

早知薄意气,不访叶儒生。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庚]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