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姝媚.泛秦淮,和二窗韵

红楼过第几。唤乌篷寻秋,十三楼际。

送了斜阳,怪画船都带,水情烟思。

白雨跳珠,惊阵阵鸳鸯飞起。

一曲鸥波,照影曾经,六朝才子。慵傍疏帘丁字。

任隔舫吹来,鬓边花气。

粉怨金愁,满天飘泊,暮霞如绮。

眉月窥窗,知道我凄凉情事。

葬尽春魂,不信青溪没底。

形式:

鉴赏

这首词以秦淮河为背景,描绘了一幅秋日泛舟的画卷。"红楼过第几"开篇,暗示着游人经过了多少繁华的府邸,唤起对历史遗迹的好奇与怀旧。"唤乌篷寻秋,十三楼际",乌篷小舟承载着词人的秋意探寻,十三楼或许象征着昔日的繁华景象。

"送了斜阳,怪画船都带,水情烟思",夕阳西下,画船在水面留下长长的影子,仿佛带着无尽的水色与烟雾中的思绪,营造出一种淡淡的哀愁。"白雨跳珠,惊阵阵鸳鸯飞起",一场急雨打在水面,鸳鸯受惊飞起,增添了画面的生动与动态。

"一曲鸥波,照影曾经,六朝才子",词人借鸥鸟的飞翔和水面的倒影,追忆往昔秦淮河畔的文人墨客,流露出对历史文化的感慨。"慵傍疏帘丁字",描述词人不愿靠近岸边的帘幕,沉浸在自己的思绪中。

"任隔舫吹来,鬓边花气",远处船上的香气随风而来,却无法驱散词人心头的落寞。"粉怨金愁,满天飘泊,暮霞如绮",运用比喻,表达词人内心的无奈与迷茫,如同飘零的花瓣和绚丽的晚霞。

"眉月窥窗,知道我凄凉情事",月光洒进窗户,似乎能感知词人的孤独与忧郁。最后,"葬尽春魂,不信青溪没底",词人感叹时光流逝,春光不再,似乎在质疑连青溪也无法承载无尽的哀愁。

整体来看,这首词情感深沉,通过对秦淮河景色的描绘,寄托了词人对历史变迁、个人命运的感慨,以及对美好时光消逝的深深惋惜。

收录诗词(612)

易顺鼎(清末近现代初)

成就

不详

经历

诗人,寒庐七子之一。实父、中硕,、眉伽,晚号哭庵、一广居士等,易佩绅之子。光绪元年举人。曾被张之洞聘主两湖书院经史讲席。马关条约签订后,上书请罢和义。曾两去台湾,帮助刘永福抗战。庚子事变时,督江楚转运,此后在广西。云南、广东等地任道台。辛亥革命后去北京,与袁世凯之子袁克文交游,袁世凯称帝后,任印铸局长。帝制失败后,纵情于歌楼妓馆。工诗,讲究属对工巧,用意新颖,与樊增祥并称“樊易”,著有《琴志楼编年诗集》等

  • 字:实甫
  • 号:忏绮斋
  • 籍贯:龙阳(今湖南汉寿)
  • 生卒年:1858~1920

相关古诗词

太常引(其一)秦淮遇雨,泊舟幽绝处,以此调写之

斜阳忽失树间明。红堕听无声。遮断蒋山青。

看云气、来从孝陵。

溪光似镜,无人到也,沙鸟自梳翎。蟾界洗成冰。

更洗出、鸥天水晶。

形式:

太常引(其二)

尊前爱听打荷声。鸳梦不须惊。天替我怜卿。

赠万斛、凉珠定情。

单衫唤酒,疏帘听笛,忽忆五湖盟。枕畔堕钗横。

卧冰簟、银床看星。

形式:

摸鱼儿.秦淮河舫连句,用郭频伽荡湖船韵

二千年南朝金粉,飘零今在何许。

柔波依旧清溪曲。来载酒朋诗侣。弦与柱。

把锦瑟年华,销向鸥边路。赋情谁与。

有照水惊鸿,舞筵飞燕,同坐闹红处。

筝琶响,替了江关战鼓。名花开落皆数。

画篷解识新歌艳,不惯禁他风雨。眉黛语。

赚山色窥奁,江上来飞渡。归程听取。

是梦后真真,愁中小小,做就断魂橹。

形式:

台城路.骑登雨花台

六朝秋在台城路,鞭丝十年重到。

废苑离宫,残云剩水,禁得几回凭吊。天风浩浩。

吹酒店青旗,戍楼红纛。

鸦外无人,一僧负手看斜照。星星劫灰未扫。

雨花零落尽,惟剩秋草。

海市楼船,江关战鼓,只恐青山愁老。英雄去了。

谁念我登临,承平年少。暝色催归,寺门钟动早。

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