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明代陈献章的诗《不习书绢殊失故态已付染师作碧玉老人卧帷矣呵呵拙诗纪兴录上顾别驾先生以博一笑》主要表达了诗人对书法技艺的反思和自我批评。首句“用绢不用里,下笔无神气”揭示了在没有充分准备的情况下尝试书写的不足,缺乏内在精神和气韵。接着,诗人通过“何况辟其行,大小难更置”强调了布局的重要性,指出书写时行距和字形大小的掌控不易。
诗人进一步阐述书法的普遍原则与个体差异:“能书法本同,万物性各异”,暗示虽然基本技巧相通,但每个书法家的个性和风格各不相同。他以茅君(茅草)为例,说明过于拘泥于某种风格反而会妨碍创作,“茅君疏而野,拘拘用乃废”。
诗人自谦为“我且毛颖之”,借毛笔之名,表达自己在书法上的局限,承认难以避免“濡滞”(滞涩)。写完作品后,他感到惭愧,但仍不舍得销毁,选择交给染师处理,自己则进入沉思状态,这便是“经营卧帷事”。
最后,诗人以诗的形式向顾别驾先生表达自己的心境,希望借此引发一笑,同时也揭示了他对书法艺术的深刻理解,即尊重个体差异,不断探索和改进。整首诗语言质朴,情感真挚,富有哲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