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两个及以上关键字进行搜索
闻说扶桑国,依稀弱水东;
人皆传燕语,地亦辟蚕丛。
荜路曾无异,桃源恐不同。
鲸波万里外,倘是大王风!
这首诗是明代抗清名将张煌言所作的《感事四首(其二)》。诗人以扶桑国和弱水为背景,寓言性地表达了对远方未知世界的想象和感慨。"闻说扶桑国,依稀弱水东"描绘了一个遥远而神秘的东方国度,暗示着壮志未酬的漂泊感。"人皆传燕语,地亦辟蚕丛"借用了燕子和蚕丛的典故,象征着民间的传说和隐居的生活方式,可能暗指民间对理想社会的向往。
"荜路曾无异,桃源恐不同"进一步表达了诗人对于现实与理想的对比,即使道路艰难,也希望能找到像桃花源那样的理想之地,但又担心现实中可能难以寻觅到那样的宁静与和谐。
最后两句"鲸波万里外,倘是大王风"以大海比喻世事的险恶和壮志的宏大,表达了诗人即使身处困境,仍怀揣着远大的抱负和对自由翱翔的渴望,期待着能有如大王般的风云际会,实现自己的理想。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丰富的象征和寓言手法,展现了诗人对远方的理想追求以及对现实的反思,体现了他坚韧不屈的民族气节和高尚的志向。
不详
汉族,南明儒将、诗人,著名抗清英雄。崇祯时举人,官至南明兵部尚书。后被俘,遭杀害,就义前,赋《绝命诗》一首。谥号忠烈。其诗文多是在战斗生涯里写成,质朴悲壮,表现出作家忧国忧民的爱国热情,有《张苍水集》行世。与岳飞、于谦并称“西湖三杰”。清国史馆为其立传,《明史》有传。1776年(乾隆四十一年)追谥忠烈,入祀忠义祠,收入《钦定胜朝殉节诸臣录》
田横尝避汉,徐福亦逃秦;
试问三千女,何如五百人!
槎归应有恨,剑在岂无嗔!
惭愧荆蛮长,空文采药身。
古曾称白狄,今乃纪红夷;
蛮触谁相斗,雌雄未可知!
鸠居粗得计,蜃市转生疑。
独惜炎洲路,春来断子规。
五载真如梦,秦川恨旧游。
地分山闽越,天阔水沈浮。
鸿鹄难羁绁,蛟龙空负舟!
包胥洵国士,复郢便辞侯。
瓢泊终何济,萧然一抚襟。
呼童删白发,结客鍊黄金。
击水垂天翅,依风缩地心。
得閒聊把卷,非敢学书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