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石屋洞至法相寺同黄勉之

旷志忆逍遥,劳歌厌囚窘。

纵壑媚春鳞,薄霄愧秋隼。

厌彼方内游,夙此尘外轸。

每挹山水辉,都使名利尽。

烟树杳芊绵,云峰互亏隐。

崖屋已静便,祗园复恬引。

金轮相自圆,玉镜光犹蕴。

沈照烛灵根,依方护玄准。

理会得有充,神开畅无朕。

虽牵缨组心,亦免丘壑哂。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从石屋洞到法相寺途中,对自然美景的深切感悟与内心情感的流露。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对比手法,展现了诗人对自由与束缚、自然与世俗、理想与现实之间复杂关系的思考。

首句“旷志忆逍遥”,表达了诗人向往自由自在的生活态度,渴望摆脱世俗的束缚,追求心灵的解放。接下来,“劳歌厌囚窘”则通过反衬手法,强调了诗人对忙碌生活和拘束状态的厌倦,进一步凸显了其对自由的渴望。

“纵壑媚春鳞,薄霄愧秋隼”两句,以鱼儿在深谷中欢快游动与隼鸟在高空中翱翔作比,表达了诗人对自由自在生活的向往,同时也暗含了对自己无法达到如此境界的自谦与愧疚。

“厌彼方内游,夙此尘外轸”则直接表达了诗人对当前生活的不满,以及对远离尘世、追求精神世界的渴望。接下来的“每挹山水辉,都使名利尽”表明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深深喜爱,以及在其中找到心灵慰藉,从而让名利之心得以消散。

后半部分,诗人描绘了沿途的自然风光:“烟树杳芊绵,云峰互亏隐”,用细腻的笔触勾勒出山林间的朦胧美,以及云雾缭绕的山峰,营造了一种超脱尘世的意境。接着,“崖屋已静便,祗园复恬引”则进一步渲染了环境的宁静与和谐,仿佛是心灵的避风港。

“金轮相自圆,玉镜光犹蕴”运用了比喻,将太阳和月亮比作金色和玉色的圆盘,暗示了时间的流转与自然的永恒。而“沈照烛灵根,依方护玄准”则表达了诗人对自然法则的敬畏与追求,认为自然界的规律如同烛光照亮心灵深处,指引着正确的道路。

最后,“理会得有充,神开畅无朕”表明了诗人通过与自然的亲近,获得了精神上的满足与释放,心灵得到了真正的自由。尽管仍被世俗的束缚所牵绊,但诗人的内心已经达到了一种超越物质层面的境界。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和内心情感的抒发,展现了诗人对自由、自然与精神世界追求的深刻思考,以及在面对现实与理想的矛盾时的复杂心情。

收录诗词(10)

田汝成(明)

成就

不详

经历

别号豫阳,约生于弘治末钱塘(今杭州市)一个书香之家,自幼继承家学,聪颖敏达,不仅写得一手好文章,诗词也作得很出色,他的诗词多被收入《皇明词林》、《历朝诗集》、《明诗综》里面。《钱塘县志》在为他作的传中赞誉道:“杭士自弘(治)正(德)以来,扬声艺苑者,汝成为最”

  • 字:叔禾
  • 生卒年:1503年~1557年

相关古诗词

移居岘山精舍

山寺閟精庐,移居性所适。

宁知宾客稀,渐与城市隔。

冈峦何秀美,苍翠还日夕。

夏木密以阴,幽鸟来几席。

开窗见渔舟,湖水清且碧。

焚香日晏坐,遣兴在篇籍。

余本迂散人,禅林亦静僻。

兹焉遂吾好,已矣思屏迹。

形式: 古风 押[陌]韵

题卢师陈所居五坞山房

吴邦表灵隩,山水蕴清嘉。

缅惟南横胜,玄䆳诚难誇。

飞泉悬白云,叠巘栖赪霞。

连冈尽丛竹,密坞多桃花。

信美可以居,僻性思移家。

君家南横侧,搜讨穷幽遐。

俯临北麓峻,曲抱南湖斜。

丹房閟芝术,列墅罗桑麻。

既寡徵税忧,兼无城市哗。

兹乐宁外奖,圭组亦何加。

形式: 古风 押[麻]韵

寻秋

寻秋穷远山,山尽秋无限。

西日已含情,万里空在眼。

白云天外来,晴风自舒卷。

野含群秀明,川瀰双涯浅。

余生际无为,长啸发孤巘。

形式: 古风

冬夜

漫漫冬夜长,荧荧孤烛光。

山人自无寐,况栖修竹房。

修竹夜淅沥,萧洒吟寒螀。

朗月照户庭,鸣泉归故塘。

别叶弃寒风,馀芳委严霜。

东壁正中昏,振衣起徬徨。

徬徨岂有他,望道吁升堂。

悠悠岁云暮,遐哉犹面墙。

寸阴与弹指,久近不可量。

千古在须臾,安得不悲伤。

形式: 古风 押[阳]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