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少华崩

变化无踪倏忽间,力回天地不为难。

若教施展巨灵手,岂止轩腾少华山。

六社居民皆覆没,九泉磐石尽飞翻。

刍荛一句能收采,尧舜之时自可攀。

形式: 七言律诗

翻译

变化无常在瞬间,力量扭转乾坤不算难。
若是施展神力大手,何止飞跃华山小看。
村落百姓全被淹没,地底坚石亦翻飞天边。
哪怕樵夫一言可贵,尧舜盛世也可追寻

注释

变化:形容事物快速而难以捉摸。
无踪:没有痕迹,看不见踪影。
倏忽:极快,转眼之间。
力回天地:力量足以改变天地格局。
巨灵手:比喻巨大的力量或神通。
岂止:岂只,不仅仅。
轩腾:飞跃,高升。
少华山:此处可能指代名山,象征高峻。
六社:古代的一种社区组织。
居民:村落居民。
覆没:淹没,毁灭。
磐石:坚固的大石头,象征稳固。
刍荛:割草打柴的人,泛指普通人。
一句:一句话。
能收采:有价值,被采纳。
尧舜之时:古代贤明君主尧和舜的时代,象征理想盛世。
攀:攀登,比喻追求或达到。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邵雍所作的《闻少华崩》,表达了对自然力量的惊叹和对人类智慧的赞美。首句"变化无踪倏忽间"描绘了少华山崩塌的瞬间,变化之快难以捉摸。次句"力回天地不为难"展现了山体崩塌的力量之大,足以影响天地。第三句"若教施展巨灵手"运用神话中的巨灵神力来形容这种自然现象,显示出诗人对人力与自然的想象。

接下来的两句"六社居民皆覆没,九泉磐石尽飞翻"进一步渲染了崩山的破坏力,连带的人类居所和地下的磐石都不能幸免。最后一句"刍荛一句能收采,尧舜之时自可攀"则宕开一笔,以古代贤君尧舜时期为例,暗示即使在这样的灾难面前,只要人们有智慧和勇气,也能像攀登山峰一样克服困难,重建家园。

整体来看,这首诗通过描绘少华山崩的壮观景象,寓言般地表达了人定胜天的主题,体现了诗人对自然力量的敬畏和对人类精神的肯定。

收录诗词(1553)

邵雍(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生于范阳(今河北涿州大邵村),幼年随父邵古迁往衡漳(今河南林县康节村),天圣四年(1026年),16岁,随其父到共城苏门山,卜居于此地。后师从李之才学《河图》、《洛书》与伏羲八卦,学有大成,并著有《皇极经世》、《观物内外篇》、《先天图》、《渔樵问对》、《伊川击壤集》、《梅花诗》等。嘉祐七年(1062年),移居洛阳天宫寺西天津桥南,自号安乐先生。出游时必坐一小车,由一人牵拉。宋仁宗嘉祐与宋神宗熙宁初,两度被举,均称疾不赴。熙宁十年(1077年)病卒,终年六十七岁。宋哲宗元祐中赐谥康节

  • 字:尧夫
  • 生卒年:1011年—1077年

相关古诗词

闻少华崩

熙宁壬子岁,少华忽然崩。

七社民俱死,九泉神不宁。昔天无骇,旷古未之聆。

燮理阴阳者,如何略不惊。

形式: 古风

食梨吟

愿君莫爱金花梨,愿君须爱红消梨。

金花红消两般味,一般颜色如烟脂。

红消食之甘如饴,金花食之先颦眉。

似此误人事不少,未食之前宜辩之。

形式: 古风 押[支]韵

首尾吟(其一○六)

尧夫非是爱吟诗,诗是尧夫慎独时。

人寿百年无以过,心游万仞待何为。

为谋须求心无愧,作事莫幸人不知。

诚尽鬼神犹且惧,尧夫非是爱吟诗。

形式: 七言律诗 押[支]韵

首尾吟(其四十四)

尧夫非是爱吟诗,诗是尧夫春出时。

一点两点小雨过,三声五声流莺啼。

杯深似锦花间醉,车稳如茵草上归。

更在太平无事日,尧夫非是爱吟诗。

形式: 七言律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