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杜鹃》由清代诗人沈绍姬所作,以杜鹃鸟的啼鸣为线索,描绘了其哀怨与悲凉的形象,以及它与人类情感的共鸣。
开篇“年年啼遍欲残春”,杜鹃鸟在春天即将结束之际,不停地啼叫,表达了对时光流逝的感慨。接着,“午夜枝头血满唇”一句,形象地描绘了杜鹃鸟啼叫至深夜,直至鲜血滴落的情景,渲染出一种凄美而悲壮的氛围。
“不尽羁魂悲蜀道,何来处士感天津。”这两句进一步深化了杜鹃鸟的形象,它仿佛承载着游子的思乡之情,以及文人的孤寂与忧愁,跨越时空,与古代蜀道和天津的文人产生共鸣。
“声中似怨无家别,地下应怜再拜人。”杜鹃鸟的啼鸣中似乎充满了对故乡的思念与离别的哀怨,它对地下的亡灵也抱有同情之心,展现出一种超越生死的情感联系。
最后,“纵使欲归归便得,故宫何处更容身?”这一问句表达了即使杜鹃鸟想要回归故土,却也无处可归的无奈与悲哀,暗含了对历史变迁、人事沧桑的感慨。
整首诗通过杜鹃鸟的啼鸣,巧妙地将自然景观与人文情感相结合,展现了诗人对生命、时间、故乡、历史等主题的深刻思考,语言凝练,情感丰富,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