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元代诗人吴存的《赠画士》诗,以深邃的哲理和生动的描绘,展现了对艺术与鉴赏的独特见解。
首句“良工画骨不画肉”,借用绘画技法比喻高明的艺术家更注重表现事物的本质和内在精神,而非表面的细节。接着,“俗士信耳不信目”则揭示了社会上普遍存在的对艺术理解的肤浅,强调了视觉感知的重要性。通过对比“莫言画者世罕逢,识者寥寥千载独”,诗人表达了真正的艺术大师在世之难遇,而能真正理解和欣赏其作品的人更是凤毛麟角。
“叶公去后少真龙,与可以来多赝竹”运用典故,进一步阐述了艺术传承与真伪辨别的问题。叶公好龙却仅止于表面,与之相对的是宋代画家文同(字与可)的竹画,虽被模仿却难以复制其精髓。这不仅指出了艺术创作的难度,也暗示了艺术价值的稀缺性。
“珠入纬萧翻得煅,宋人藏石夸为玉”通过珠子与玉石的比喻,强调了艺术鉴赏中的真伪辨别,以及对艺术品价值的正确评估。珠子放入纬萧中可能被误认为是经过精心加工的玉石,这反映了艺术市场中真假难辨的现象。
“我年七十阅人多,舐笔和铅徒碌碌”表达了诗人对自己年岁已高,虽阅人无数,但未能在艺术领域有所建树的感慨。他意识到自己在艺术创作上的努力或许只是徒劳。
最后,“孰知吾邦有妙手,墨光夜夜虹穿屋。夙昔庐山有旧游,烦君写入鹅溪幅。双剑峰前漱玉亭,著我枯筇对晴瀑。”诗人转而赞美了一位技艺高超的画师,希望对方能将自己曾经游览过的庐山美景,尤其是双剑峰前的漱玉亭和晴天下的瀑布,通过鹅溪纸的媒介再现出来。这里不仅体现了对自然美的热爱,也表达了对艺术创作的期待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整首诗通过对艺术、鉴赏、真伪、传承等多个层面的探讨,展现了诗人对艺术世界的深刻洞察和独特见解,同时也寄托了对艺术创作与欣赏的美好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