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三百三首(其三)

可笑寒山道,而无车马踪。

联溪难记曲,叠嶂不知重。

泣露千般草,吟风一样松。

此时迷径处,形问影何从。

形式: 古风 押[冬]韵

翻译

多么可笑啊,寒山小路空荡荡,不见车马往来。
蜿蜒的溪流难以记住它的曲折,重重叠叠的山峦让人数不清层次。
无数的草儿在露水中哭泣,松树则在风中吟唱着同样的旋律。
此刻身处这迷失的小径,身影与疑问一同,不知该往何处去。

注释

可笑:形容令人觉得好笑或出乎意料。
寒山:寒冷的山岭。
车马踪:车马经过的痕迹。
联溪:连绵的溪流。
曲:弯曲。
叠嶂:层层叠叠的山峰。
泣露:因露水而湿润,仿佛哭泣一般。
千般草:各种各样的草。
吟风:在风中发出声音,如同吟唱。
迷径:迷失的道路。
形问:身影询问。
影何从:身影应向何处。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独自漫步于荒凉山野的景象,诗人通过对自然环境的细腻描写,表达了一种超脱尘世、与大自然合一的境界。开篇“可笑寒山道,而无车马踪”两句,设定了整个诗歌的情境:一个荒凉的山路,没有行人留下的车马痕迹,这不仅描绘出自然景观的孤寂,更隐含着诗人的独自旅行和心中的孤独感受。

“联溪难记曲,叠嶂不知重”进一步深化了这种孤寂之感。山路曲折,溪流交织,连绵不绝,却又难以记录其精确的路径;山峦重叠,层次丰富,但诗人在这无尽的自然景观中却感觉不到重复和单调。这两句通过对景物的描写,传达了诗人对于自然之美的深切体验,以及他对时间与空间感知上的迷茫。

“泣露千般草,吟风一样松”则是诗人的内心世界与外在自然和谐共鸣的写照。这里的“泣露”形象化了晨露滋润万物的情景,而“吟风”则展示了诗人与自然之间的对话和呼应。这两句诗表达了一种生命力的生长和自然界的和谐统一。

最后,“此时迷径处,形问影何从”则是诗人在大自然中迷失方向后的自我提问。这里的“迷径”不仅指物理上的道路,更象征着心灵的迷茫。在这无边的自然之中,诗人的肉身(形)与其投射的阴影(影)都变得难以辨识,这不仅是对方向的询问,也是一种对于自我位置和存在意义的深刻追寻。

综观全诗,通过对荒凉山野景象的描写,诗人表达了一种超脱尘世、与自然合一的心灵状态。这种境界既有孤独和迷茫的一面,也有生命力的生长和内心世界的丰富的一面,是中国古典诗词中常见的哲理思考与情感体验的结合体现。

收录诗词(312)

寒山(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出身于官宦人家,多次投考不第,后出家,三十岁后隐居于浙东天台山,享年一百多岁。严振非《子身世考》中更以《北史》、《隋书》等大量史料与诗相印证,指出乃为隋皇室后裔杨瓒之子杨温,因遭皇室内的妒忌与排挤及佛教思想影响而遁入空门,隐于天台山寒岩。这位富有神话色彩的唐代诗人,曾经一度被世人冷落,然而随着二十世纪的到来,其诗却越来越多地被世人接受并广泛流传。正如其诗所写:“有人笑我诗,我诗合典雅。不烦郑氏笺,岂用毛公解。”

  • 号:均不详
  • 籍贯:唐代长安(今陕西西安)

相关古诗词

诗三百三首(其四)

吾家好隐沦,居处绝嚣尘。

践草成三径,瞻云作四邻。

助歌声有鸟,问法语无人。

今日娑婆树,几年为一春。

形式: 古风 押[真]韵

诗三百三首(其五)

琴书须自随,禄位用何为。

投辇从贤妇,巾车有孝儿。

风吹曝麦地,水溢沃鱼池。

常念鹪鹩鸟,安身在一枝。

形式: 古风 押[支]韵

诗三百三首(其六)

弟兄同五郡,父子本三州。

欲验飞凫集,须徵白兔游。

灵瓜梦里受,神橘座中收。

乡国何迢遰,同鱼寄水流。

形式: 古风 押[尤]韵

诗三百三首(其九)

人问寒山道,寒山路不通。

夏天冰未释,日出雾朦胧。

似我何由届,与君心不同。

君心若似我,还得到其中。

形式: 古风 押[东]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