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日送人

晴景应重阳,高台怆远乡。

水澄千室倒,雾卷四山长。

受节人逾老,惊寒菊半黄。

席前愁此别,未别已沾裳。

形式: 五言律诗 押[阳]韵

翻译

阳光明媚应该是重阳节,登高台上让我心生思乡之情。
清澈的水面映照出千户人家,雾气缭绕使四周的山峦显得绵延无尽。
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们更加感受到节日的约束,秋菊也因寒露而半黄了。
想到即将离别,还未分别,我已经泪湿衣裳。

注释

晴景:晴朗的天气。
重阳:农历九月九日,传统的登高赏菊节日。
高台:高楼或者观景台。
怆:悲伤,凄凉。
远乡:远方的家乡。
水澄:水清澈见底。
千室:千家万户。
雾卷:雾气翻滚。
四山长:四周的山峦连绵不断。
受节:承受节日的气氛。
人逾老:人越上年纪。
惊寒:因寒冷而感到惊讶。
菊半黄:菊花已经半黄,暗示秋天的到来。
席前:宴席之前。
愁:忧虑,感伤。
别:离别。
已沾裳:已经湿润了衣裳,形容心情悲痛。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秋天重阳节气的景象,充满了对远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晴景应重阳"一句直接设定了季节背景,重阳节在农历九月初九,是秋天的一个重要节气,常与登高望远、赏菊花等活动相联系。诗人站在高台上,看着远方的家乡,心中充满了思乡的情感。

"水澄千室倒"和"雾卷四山长"两句生动地描绘了秋天清澈的水面和缭绕的山间雾气。水面如镜,可以看到对岸房屋的倒影;而山间的雾气则拉长了山脉的轮廓,营造出一种宁静而又神秘的氛围。

"受节人逾老"一句表明时光易逝,岁月匆匆,而"惊寒菊半黄"则是对秋天景象的细腻描绘。重阳时节,菊花正当季,但因凉气渐重而变得半青半黄。

最后两句"席前愁此别,未别已沾裳"表达了诗人面对即将到来的离别之情。席间饮宴,本应欢聚,却不禁为即将分别的情景感到忧愁。而且,这份离别的忧愁如同湿润了衣摆一般,渗透在每一个细节中。

整首诗语言简洁,意境深远,通过对秋天自然景象的描绘,抒发了对亲人的思念和即将到来的离别之情。

收录诗词(126)

李嘉祐(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生卒年俱不可考。授秘书正字

  • 字:从一
  • 籍贯:赵州(今河北省赵县)
  • 生卒年:748

相关古诗词

与从弟正字从兄兵曹宴集林园

竹窗松户有佳期,美酒香茶慰所思。

辅嗣外生还解易,惠连群从总能诗。

檐前花落春深后,谷里莺啼日暮时。

去路归程仍待月,垂缰不控马行迟。

形式: 七言律诗 押[支]韵

广陵送林宰

清政过前哲,香名达至尊。

明通汉家籍,重识府公恩。

春景生云物,风潮敛雪痕。

长吟策羸马,青楚入关门。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元]韵

五言登郡北佛龛一首

石壁江城后,篮舆晚暂登。

古龛千塔佛,秋树一山僧。

清磬和虚籁,香泉吐暗藤。

愿将身洒扫,求官复作能。

形式: 五言律诗 押[蒸]韵

元日无衣冠入朝寄皇甫拾遗冉从弟补阙纾

伏奏随廉使,周行外冗员。

白髭空受岁,丹陛不朝天。

秉烛千官去,垂帘一室眠。

羡君青琐里,并冕入炉烟。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先]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