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吴翁晋郭汝承南溪小集和韵

积雨空斋久闭门,溪亭为客下壶飧。

长林一叶传秋气,绝壁层波吐浪痕。

莫向时艰空指画,且将文事细评论。

晚凉不待东山月,已觉明珠照酒尊。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元]韵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于慎行在立秋时节与友人在南溪进行小集的情景,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自然景色与人文活动的和谐交融。

首联“积雨空斋久闭门,溪亭为客下壶飧”,开篇即营造出一种静谧而略带孤寂的氛围。连日的雨水使得诗人久居室内,直至今日,他才走出门户,来到溪边的亭中,款待来访的客人,以壶中的美酒款待,体现出主人的热情与雅致。

颔联“长林一叶传秋气,绝壁层波吐浪痕”,进一步描绘了秋天的景象。长长的树林中飘落的一片叶子,传递着秋意的讯息;而远处峭壁下的层层波涛,仿佛在诉说着大海的深沉与力量。这两句通过自然界的细微变化,巧妙地传达了季节更替的意境。

颈联“莫向时艰空指画,且将文事细评论”,转而表达诗人对当前社会时局的看法。在动荡不安的时代背景下,诗人并未选择逃避或空谈,而是选择了深入文事,进行细致的讨论与思考,体现了其积极面对现实、寻求解决之道的态度。

尾联“晚凉不待东山月,已觉明珠照酒尊”收束全诗,描绘了一幅温馨而富有诗意的画面。傍晚的凉风习习,无需等待东山升起的明月,酒尊中已经映照出璀璨的明珠般的光芒,象征着友谊与文化的光辉。这一场景不仅展现了聚会的欢乐气氛,也寓意着知识与艺术的光芒能够照亮人心,给人以温暖与希望。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与人文活动的细腻描绘,展现了诗人于慎行在特定情境下的情感体验与哲学思考,既富有画面感,又蕴含深意,是一首兼具审美与思想价值的作品。

收录诗词(1364)

于慎行(明)

成就

不详

经历

更字无垢。于慎思弟。隆庆二年进士。万历初历修撰、日讲官,以论张居正“夺情”,触其怒。以疾归。居正死后复起。时居正家被抄没,慎行劝任其事者应念居正母及诸子颠沛可伤。累迁礼部尚书。明习典制,诸大礼多所裁定。以请神宗早立太子,去官家居十余年。万历三十五年,廷推阁臣,以太子少保兼东阁大学士,入参机务,以病不能任职。旋卒,谥文定。学问贯穿百家,通晓掌故。与冯琦并为一时文学之冠。有《谷城山馆诗文集》

  • 字:可远
  • 籍贯:明山东东阿
  • 生卒年:1545—1607

相关古诗词

送阮叔文上福州司理

六月征尘满玉鞍,闽方南路尚漫漫。

名家自擅词人赋,望郡重簪法吏冠。

过岭回看鸿雁白,逢秋应识荔枝丹。

中丞部曲无多在,忍问当时旧将坛。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寒]韵

酬寄张洪阳宫保

西江秋望水盈盈,三十年来故旧情。

地迥双悬梁月梦,云深几隔塞鸿声。

山中上相称弘景,天际真师号广成。

却悔当时交臂失,白头始解学无生。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庚]韵

送思修上人西游少林参请

海上浮杯自落迦,参师名岳又天涯。

秋晴少室寒峰月,路绕黄河曲岸沙。

佛士此方开五叶,仙坛何处觅三花。

空门真境应无住,一钵随缘是岁华。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麻]韵

寿表兄少石刘翁八十

苕溪渔隐旧称仙,一卧菰芦近百年。

门径不通车马路,行踪只在水云天。

鱼梁日落频呼酒,柳岸风轻每放船。

试数同时钟鼎客,几人能结海鸥缘。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先]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