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讲师有感

一僧据几坐,众僧列其间。

纷纷士与女,其外复相环。

娟娟谁家女,粉面垂烟鬟。

既为时俗妆,复著道士冠。

一闻法师唱,先众低朱颜。

俯仰皆中度,仪矩如素闲。

众僧推举首,往往务旁观。

云是良家子,良人缀朝端。

二十哭其夫,蕙帏守奇单。

誓保岁寒节,悼往时汍澜。

邻女闻好色,愿见无由缘。

孺枝无杂匹,对镜有孤鸾。

如此十馀载,里巷不敢欢。

岁久厌俗累,幡然学僧禅。

朝朝事香火,常念舍嚣烦。

遂来佛寺中,圆顶杂长髯。

未能问以此,吁嗟涕以潸。

女子本柔静,闺房不肯安。

当初红颜时,何必同茕鳏。

所行虽失节,尚可求芝兰。

如今馀艳态,却来叩幽关。

进退两无据,此道何漫漫。

京城富贵家,妍丽出尘寰。

不肯自爱重,白日呈妖娴。

廉耻节既丧,万里来夷蛮。

向来红面女,十九逢时艰。

奈何兵戈中,此风不为删。

僧乎尔其能,为我逃穷山。

形式: 古风

翻译

一位僧人坐在桌边,众僧围绕着他排列。
男女仕女纷至沓来,他们环绕在僧人之外。
哪个婉约女子,脸庞如烟霞般娇美,额前发髻垂落。
她已化为世俗妆容,又戴上道士的帽子。
法师一开口诵经,众人神色低沉红颜含羞。
她的举止得体,规矩娴熟,仿佛素来如此。
众僧纷纷抬头观看,对她议论纷纷。
听说她是名门之女,丈夫曾显赫朝廷。
二十岁时痛失丈夫,她独守闺房,悲伤异常。
她发誓坚守贞洁,悼念逝去的时光。
邻家女子羡慕她的美貌,但无缘相见。
她形单影只,对着镜子,像孤鸾照影。
这样过了十多年,邻里都不敢轻易欢乐。
厌倦了俗世纷扰,她决定出家修行。
每日侍奉佛像,常想摆脱尘世烦恼。
她来到佛寺,剃度成为僧人,满头长须。
但她无法完全放下,只能叹息流泪。
女子本性温顺,怎肯安心于闺房。
年轻时何需孤独,为何选择这条路。
虽然行为失检,仍有美德可寻。
如今剩下美丽容貌,却来敲响佛门。
进退两难,这条路漫长而迷茫。
京城的富贵人家,美貌出类拔萃。
她们不爱惜自己,白天也展示妖娆。
廉耻之心丧失,远嫁异域他乡。
昔日红颜女子,大多遭遇战乱困苦。
为何战火中,这种风气仍存。
僧人啊,你能否帮我逃离这穷山恶水?

注释

朱颜:形容女子面色红润。
仪矩:礼仪规矩。
素闲:平时的闲适状态。
良家子:出身名门的女子。
闺房:女子的内室。
红颜:美丽的容颜。
茕鳏:孤独无偶。
芝兰:比喻贤德之人。
幽关:深宅大院或神秘之地。
廉耻:道德操守。
夷蛮:古代对边远地区的称呼。
红面女:形容女子面容娇艳。
兵戈:战争。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女子在佛寺中对一僧的观察和内心世界的探索。开篇即刻画出一幅生动的场景:一个僧人坐在几案旁,周围是其他僧侣,而外围则是一群男女纷纷杂陈。在这混乱的人群中,有一位娟娟的女子,她以粉面和烟鬓著称,既打扮时髦,又戴着道士的冠冕。

诗人通过这位女子的形象,探讨了她内心的矛盾与冲突。从外在行为看,她似乎已经放弃了尘世的情感羁绊,追求一种超脱世俗的精神境界,但内心深处却仍然无法割舍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她曾经是良家子弟,守着丈夫留下的寂寞帏幔,誓要保全节操。然而,随着时间的流逝,她开始厌倦世俗的累赘,学习僧侣的禅定。

女子的内心挣扎在进退两难的境地,既有对尘世美好的留恋,也有对精神解脱的追求。诗中的“此道何漫漫”表达了她对于自己所处境遇的无奈与困惑。末尾,她请求僧侣帮助她逃离这纷乱的世界,寻找一片宁静的心灵避风港。

整首诗通过对女子形象的刻画和内心独白的展现,展示了一个追求精神救赎而又无法彻底脱离尘世羁绊的人物形态。这种矛盾体现了人性中复杂的情感与冲动,是中国古诗词中常见的主题之一。

收录诗词(715)

王洋(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观徐园金橘有感

金丸不逐肉,聚族居士园。

此园岂不佳,百卉念已繁。

主人特爱重,列围限儿孙。

岁晚甘液成,馈荐笾豆存。

楚楚小䍦栏,弥戴覆护恩。

向来丛棘中,岂不茂本根。

零落草木傍,未得依兰荪。

一朝被华藻,如奉贡篚尊。

辉辉黄金实,采摘勤加餐。

乃知物贵贱,得失同一原。

收用贵瑚琏,弃置轻邱樊。

临风一感叹,相向无复言。

形式: 古风

过龙居寺偶题寺有新取华严方结阁贮之(其二)

千株松逐岩腰转,四面山如扇掌开。

不厌客成真实否,华严阁就约重来。

形式: 七言绝句 押[灰]韵

过慈感知古阇黎为童行落发留饭偶已食不果留

晓冲轻浪远烟迷,闻道方为训导师。

绿发小童辞俗日,白头老子泛舟时。

自缘旅客蔬盘早,不是阇黎钟饭迟。

欲别殷勤更留客,逢君知是旧相知。

形式: 七言律诗 押[支]韵

伯氏以诗投郭谦仲叙未相过之意次韵

相过何日买轻舠,十里思君奈郁陶。

莫谓远烟迷野树,且看飞絮舞江皋。

难追竞病传清昼,且合亡何引浊醪。

除却醉乡岐路稳,人间无处不风涛。

形式: 七言律诗 押[豪]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