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经

不染而染妄本虚,染而不染悉无馀。

本虚自是能成事,体净何妨应万殊。

断妄證真心岂息,非真非妄智还迂。

了真了妄如无碍,自在圆明始是珠。

形式: 七言律诗

鉴赏

这首诗《读经》由宋代僧人释清远所作,以深邃的哲理和精炼的语言,探讨了佛教中关于心性与妄念的关系。诗中运用了对比与转折的手法,旨在揭示内心的清净与智慧的重要性。

首句“不染而染妄本虚”,开篇即提出矛盾的概念,看似不染却因妄念而显得空洞无物,引出对内心状态的深刻思考。接着,“染而不染悉无馀”进一步阐述,即使染上妄念,最终也能达到一种超越的状态,一切皆无余留,暗示着通过修行可以超越表面现象,达到本质的领悟。

“本虚自是能成事,体净何妨应万殊”两句,强调了内心虚空的本质能够成就一切,而纯净的本体面对世间万物变化时,依然能自如应对,体现了佛教中“空”与“应无所住”的思想。

“断妄證真心岂息,非真非妄智还迂”则深入探讨了如何通过断除妄念来证得真正的自我,指出单纯的否定或肯定并不能解决问题,需要一种更为深入的智慧去理解真伪之间的微妙关系。

最后,“了真了妄如无碍,自在圆明始是珠”总结全诗,表达了彻底理解和接纳真与妄的境界如同明珠般明亮,只有在自由自在、明澈如镜的状态下,才能真正洞察宇宙人生的奥秘。

整首诗通过对内心世界的细腻描绘,展现了佛教哲学中关于心性、妄念与智慧的深刻思考,引导读者在日常生活中寻求内心的平静与智慧的觉醒。

收录诗词(316)

释清远(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不寐

毗耶离城居士家,环堵十笏容河沙。

八万四千高座众,咄嗟已办熏天花。

迢迢不到迷是障,念念常入心无差。

须弥卢山四大海,我见如一粟与麻。

形式: 古风 押[麻]韵

早起

老来愈见心无事,夜永偏知胆更凉。

浅浅地炉犹有火,依依山月尚临墙。

试将寂灭那伽定,暗写雕虫篆刻章。

刚被啼鸡忽惊断,一时归入正思量。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阳]韵

起晚

展脚缩脚饥鼠啼,合眼开眼重露晞。

觉来始了梦时事,梦处宁容觉后知。

瞬息黄粱犹未熟,翩翻蝴蝶正狂飞。

披衣独坐日正午,试问何如半夜时。

形式: 古风

游定明塔院作二颂(其一)

大士安禅地,千松塔院春。

门深松桧老,事古岁时新。

人礼香灯夜,鸟啼花雨晨。

祇应禅石上,去住亦通神。

形式: 偈颂 押[真]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