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舅以初见雪花见示欣然命赋四叠前韵奉呈

所学真非百里长,上窥屈宋下欧王。

命遭磨蝎才空老,诗若箫韶政岂凉。

披发吴侬徒祭鬼,失心县子欲焚尪。

眼前一味蚕花粥,会比当年肉食强。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阳]韵

鉴赏

这首诗是清代诗人范当世所作,名为《外舅以初见雪花见示欣然命赋四叠前韵奉呈》。诗中的意境和用词都极富表现力,下面进行鉴赏:

“所学真非百里长,上窥屈宋下欧王。”

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对古代文学巨匠的景仰之情。"百里长"暗指《易经》中的"义理不远,日中则移",即学习不能只停留在表面,要深入理解其内涵。"上窥屈宋下欧王"则是说诗人希望自己的文学造诣能够与古代的屈原、宋玉及欧阳修相提并论。

“命遭磨蝎才空老,诗若箫韶政岂凉。”

这里诗人表达了对自己身世之感慨。"命遭磨蝎"指的是生命遭遇种种磨难和困苦,而"才空老"则是说即使有才能,但岁月匆匆,年华老去,一事无成。接着的两句,则是通过对诗歌艺术与政治的比喻,表达了诗人对社会现实的不满。

“披发吴侬徒祭鬼,失心县子欲焚尪。”

这两句描绘了一种荒诞的情景。"披发吴侬徒祭鬼"中的"吴侬"可能是指古代某地名,或特定的人群,这里则用来形容那些头发散乱、行为古怪之人。他们在进行一种迷信的祭祀活动,反映了社会下层的愚昧与无奈。接着的"失心县子欲焚尪"中的"失心"可能是指失去理智或心志不定,而"县子"则可理解为古代某级别的地方官员,他们居然想要焚烧那些已经死去的人(尪),这是一种极端荒唐的行为,反映了社会秩序的混乱。

“眼前一味蚕花粥,会比当年肉食强。”

最后两句则是诗人对现实生活的一种感慨和比较。"眼前一味蚕花粥"中的"蚕花粥"可能是一种简单的食物,比喻现在虽然物质条件有限,但至少能温饱。而"会比当年肉食强"则是在说尽管现在只能吃到这样的简食,但心态上却比过去享有肉食时更加满足或坚强。这反映了诗人对生活的豁达态度。

总体而言,这首诗通过诗人的自我感慨和社会现实的描绘,展现了一种复杂的情感和深刻的社会洞察。

收录诗词(188)

范当世(清)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南昌门外眺望回舟作示蕴素

往年三至滕王阁,年年阴雨舟中住。

今年发奋欲往游,泊舟衔尾难登路。

更棹小舟浮浪间,周回万舸终无罅。

日莫烟深何所之,仆夫皇恐舟人怒。

隔江似有三数家,掠浆斜飞向西渡。

软沙著屐恰已轻,野庙寻僧亦微趣。

回首却望章都门,明皇烁烁然灯初。

崇台似有行人趋,黄昏望绝不可呼。

珠帘画栋知有无,文采风流不到吾。

寸步有命今弗图,四上不至亦已夫,还及吾子寻欢娱。

形式: 古风

守风不行而船得泊岸浦仙去之安福内人触动悲怀余无以慰之乃携之游滕王阁各为长歌一篇以取欢

我惭不至滕王阁,子说曾登太白楼。

闻言使我渺愁绝,何得当前懒即休。

北风一夜送南客,北客稍稍泊岸头。

我今为子毁前作,子得不与我同游。

江山城郭非异物,且复登阁览一周。

阁上金书作何语,人人秋水长天句。

阁下诸公尽有问,不脱珠帘画栋文。

可怜韩退之,澹语不成用。

分明作者才,弃置无人诵。

询吾云君谓不然,勃虽三尺已占先。

谁令退之更疏懒,言语恢诡足不前。

空藉文字与人斗,虽设百彩乌能传。

君诗莫须为我毁,君之故步真当捐。

嗟哉尔言岂不贤,吾今从谏如转圜。

但当与尔遍览名迹题山川,往至太白楼下一醉沈千年。

形式: 古风

举足一首

举足能归归不得,恼人天气复晨昏。

日光昼软来穿户,风力宵沈自打门。

家弄近知黄菊好,婿乡空忆短篱存。

不如海冻江河涸,雪地冰天得自温。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元]韵

栀子花

碧叶衔葩孰浅深,人天浑合到如今。

一从白地腾枝出,日对青天倚树吟。

光景谁能驻窗隙,吾身真合老墙阴。

朱栏火炙衣尘满,惜此渊渊抱冻心。

形式: 七言律诗 押[侵]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