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王应夫见贻六首(其四)

大方今始识无隅,明月珊瑚袖手摅。

愧甚许提圯上履,喜于亲授活人书。

风神峙玉藏纯白,议论昂霄到古初。

内顾斐然知不称,祇宜归隐自扶锄。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鱼]韵

翻译

如今我才真正理解了无边无际,如同明月照耀下的珊瑚,独自展示着自己的美。
我深感羞愧,因为曾被赐予在圯上穿过的鞋子,但更欣喜的是亲受教诲,那些能救人的书籍。
你的风采如玉般纯洁,言论高远直抵云霄,自古以来无人能及。
反省自己,深知才德不匹配,只适合归隐田园,亲自耕作。

注释

大方:宽广的胸怀,这里指人的品格高尚。
隅:角落,这里指有限或边界。
珊瑚:美丽的海洋生物,象征珍贵和美丽。
圯上履:典故,比喻得到高人指点或传授。
活人书:能启发智慧、拯救人生的书籍。
风神:风采神韵。
峙玉:像玉一样洁净。
昂霄:高举,直入云霄。
斐然:显著,引人注目。
不称:不相称,指才能与地位不符。
归隐:退隐,远离尘世。
扶锄:持锄头劳作,象征田园生活。

鉴赏

这首宋诗是曹勋的作品,题为《和王应夫见贻六首(其四)》。诗人以"大方今始识无隅"起笔,表达对新知识或新境界的领悟,犹如从一个全新的角度看待事物,打破了原有的局限。"明月珊瑚袖手摅"则描绘了一幅明亮如月的场景,珊瑚般的色泽与明亮的月光相映生辉,诗人仿佛在静静地传达智慧。

接下来,诗人感慨自己有幸得到高人的指点,如同圯上老人传授给张良鞋子般珍贵,"愧甚许提圯上履"流露出谦逊与感激之情。"喜于亲授活人书"则强调了这种直接传授知识的喜悦,认为这些书籍能直接拯救他人,富有教育意义。

"风神峙玉藏纯白"赞美对方的品格如美玉般纯洁,气质出众。"议论昂霄到古初"则描绘出其卓越的见解和深远的思考,直指天际,追溯至古代源头。

最后,诗人反省自己内在的修养与对方相比尚有不足,"内顾斐然知不称",意识到自己的学识和修养有待提升。因此,他自嘲地表示,或许更适合回归田园,亲自耕作,这既是对自身定位的谦逊,也是对简单生活的向往。

整体来看,这首诗通过对比和自我反思,表达了对知识的敬仰和对高尚人格的赞美,同时也流露出诗人对于返璞归真的理想追求。

收录诗词(1494)

曹勋(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一字世绩。宣和五年(1123),以荫补承信郎,特命赴进士廷试,赐甲科。靖康元年(1126),与宋徽宗一起被金兵押解北上,受徽宗半臂绢书,自燕山逃归。建炎元年(1127)秋,至南京(今河南商丘)向宋高宗上御衣书,请求召募敢死之士,由海路北上营救徽宗。当权者不听,被黜。绍兴十一年(1141),宋金和议成,充报谢副使出使金国,劝金人归还徽宗灵柩。十四年、二十九年又两次使金。孝宗朝拜太尉。著有《松隐文集》、《北狩见闻录》等。他的诗比较平庸,但有几首使金诗颇值得注意

  • 号:松隐
  • 籍贯:颍昌阳翟(今河南禹县)
  • 生卒年:1098—1174

相关古诗词

和王应夫见贻六首(其三)

联事当年在海隅,再遵南尾笑言摅。

尚怀拥鼻胡床语,每寄论心尺素书。

松籁舞风鹰隼后,蒲团附火雪霜初。

应怜别久愈无味,茅塞如今拟荷锄。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鱼]韵

和王应夫见贻六首(其二)

平生政不悟三隅,渐老涂穷志莫摅。

行路又迎新历日,寓怀赖有旧图书。

逢时意可情犹在,多病心阑事昧初。

流落此生何处是,欲从老圃学犁锄。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鱼]韵

和王应夫见贻六首(其一)

冥心艰苦走南隅,每读清言意已摅。

竹简固尝窥远业,山阴何止识遗书。

云间未省三年别,海上今欣一笑初。

乘兴此来传句法,颇容求益董梧锄。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鱼]韵

和台州卫倅

昔日连墙事可嘉,固应屡见雪中花。

稍收帢帻山房景,欲学孤山处士家。

把酒要陪高士醉,临风未觉此心遐。

销闲只与山为伴,坐数比邻再及瓜。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麻]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