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韵刘贡父李公择见寄二首(其一)

白发相望两故人,眼看时事几番新。

曲无和者应思郢,论少卑之且借秦。

岁恶诗人无好语,夜长鳏守向谁亲。

少思多睡无如我,鼻息雷鸣撼四邻。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真]韵

翻译

两位老友相对白发,眼见世事变化无常。
无人应和的曲调,让人想起郢都的哀愁,讨论中少有谦逊,暂且借力于秦国的典故。
年景不好,诗人们找不到美好的言辞,孤独的夜晚,守夜人又能向谁倾诉?
我少思考多睡眠,无人能及,鼾声如雷,震动四邻。

注释

白发:形容年老的头发。
故人:老朋友。
时事:世间的变化。
几番新:多次更新。
和者:应和的人。
思郢:引用楚国郢都的典故,表达孤寂或哀愁。
卑之:指自己的谦虚。
借秦:借秦国的典故来说明需要借助外力。
岁恶:年景不好,比喻社会环境艰难。
好语:美好的言辞。
鳏守:守夜人,单身无偶。
亲:亲近的人。
少思:少有思考。
多睡:经常睡觉。
鼻息雷鸣:打鼾声音大。
撼四邻:震动周围的邻居。

鉴赏

这是一首表达深沉哀愁和对时事变迁的感慨之情的诗。开篇即以“白发相望两故人”勾勒出岁月流逝、人事沧桑的情景,接着“眼看时事几番新”则表明世事更替迅速,不断有新的变化发生。

“曲无和者应思郢”一句中,“曲无和”可能指的是没有志同道合之人,而“应思郢”则是在提醒自己应该思考古代郢城的故事,郢城在历史上多次易主,这里或许是希望通过历史借鉴来对待现实中的困境。紧接着,“论少卑之且借秦”一句,可能是在表达对于身处低微地位,甚至需要借助他人力量的情形。

“岁恶诗人无好语”则是说在不好的年华里,即便是诗人也难以找到美好的言辞。紧随其后的“夜长鳏守向谁亲”一句,通过描绘夜晚的漫长和孤独,以及寻找知音的渴望,抒发了作者内心的寂寞与对理解者的渴求。

最后两句,“少思多睡无如我,鼻息雷鸣撼四邻”则是表达一种极度的疲惫和对现实的逃避心理。诗人通过自己的身体状态来反映心灵深处的不宁与不安,甚至连呼吸的声音都像雷鸣一样震撼着周围环境,形象地展现了内心的动荡。

这首诗通过对比和借古,表达了诗人对于友情、时代变迁以及个人命运的深刻感慨,同时也反映出诗人在当时社会中的孤立无援。

收录诗词(3229)

苏轼(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和仲,、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卷》《古木怪石图卷》等

  • 字:子瞻
  • 号:铁冠道人
  • 籍贯: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

相关古诗词

次韵刘贡父李公择见寄二首(其二)

何人劝我此间来,弦管生衣甑有埃。

绿蚁沾唇无百斛,蝗虫扑面已三回。

磨刀入谷追穷寇,洒涕循城拾弃孩。

为郡鲜欢君莫叹,犹胜尘土走章台。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灰]韵

祭常山回小猎

青盖前头点皂旗,黄茅冈下出长围。

弄风骄马跑空立,趁兔苍鹰掠地飞。

回望白云生翠巘,归来红叶满征衣。

圣明若用西凉簿,白羽犹能效一挥。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微]韵

和梅户曹会猎铁沟

山西从古说三明,谁信儒冠也捍城。

竿上鲸鲵犹未掩,草中狐兔不须惊。

东州赵叟饮无敌,南国梅仙诗有声。

向不如皋闲射雉,归来何以得卿卿。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庚]韵

刘贡父见余歌词数首,以诗见戏,聊次其韵

十载飘然未可期,那堪重作看花诗。

门前恶语谁传去,醉后狂歌自不知。

刺舌君今犹未戒,灸眉吾亦更何辞。

相从痛饮无馀事,正是春容最好时。

形式: 七言律诗 押[支]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