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韵刘贡父李公择见寄二首(其二)

何人劝我此间来,弦管生衣甑有埃。

绿蚁沾唇无百斛,蝗虫扑面已三回。

磨刀入谷追穷寇,洒涕循城拾弃孩。

为郡鲜欢君莫叹,犹胜尘土走章台。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灰]韵

翻译

是谁劝我来到这里,音乐声中衣甑蒙尘埃。
杯中的酒虽绿却寡淡,如同没有百斛,蝗虫飞舞扑面而来已多次。
我在山谷中磨刀追赶逃亡者,泪水涟涟在城墙上捡拾遗弃的孩子。
担任郡守少有欢乐,你不必为此叹息,这比在尘土飞扬的章台奔忙要强得多。

注释

何人:谁。
劝:劝说。
衣甑:盛饭的陶器。
埃:灰尘。
绿蚁:形容酒色微绿如蚁浮于表面。
百斛:极言酒量大。
蝗虫:昆虫。
扑面:迎面而来。
磨刀:比喻准备行动。
穷寇:穷途末路的敌人。
洒涕:流泪。
拾弃孩:捡拾被遗弃的孩子。
鲜欢:少有的欢乐。
君:您。
章台:古代长安的街市,这里代指繁华之地。

鉴赏

这是一首描绘战乱之余,人民深受其害的诗句。诗人通过对比和排比手法,生动地展现了战争带来的种种苦难。

"何人劝我此间来"一句,表达了诗人对当前处境的无奈与不解,似乎是在质问谁让自己陷入这片灾区。"弦管生衣甑有埃"则形象地描绘了一种荒废、颓败的情景,弓箭和乐器都被厚厚的尘埃所覆盖,显示出一段时间内没有人使用它们。

"绿蚁沾唇无百斛"用了一个强烈的比喻,指的是即便是最微小的昆虫也无法从干枯的嘴唇上汲取任何液体,更别说是一顿美酒。接着"蝗虫扑面已三回"则进一步突显了战争中食物短缺、环境恶劣的情况,人们连蝗虫都要吃,以至于脸颊被蝗虫撞击多次。

"磨刀入谷追穷寇"展现了一种无奈的抵抗情状,人们不得不用磨利的刀具去深山老林追赶那些可能成为威胁的敌人。而"洒涕循城拾弃孩"则极其悲壮地描绘了战争中的惨剧:城墙上流淌着泪水,人们在废墟中寻找被遗弃的孩子。

最后两句"为郡鲜欢君莫叹,犹胜尘土走章台"表达了一种对当权者的失望和批判。诗人认为即使是那些负责治理之人的欢乐,也不值得赞叹,因为他们相比于流离失所的百姓,还算是幸运的,他们如同行走在尘土飞扬的章台上。

整首诗通过对战争后果的生动描绘,传达了诗人对和平的渴望,以及对人民苦难的深切同情。

收录诗词(3229)

苏轼(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和仲,、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卷》《古木怪石图卷》等

  • 字:子瞻
  • 号:铁冠道人
  • 籍贯: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

相关古诗词

祭常山回小猎

青盖前头点皂旗,黄茅冈下出长围。

弄风骄马跑空立,趁兔苍鹰掠地飞。

回望白云生翠巘,归来红叶满征衣。

圣明若用西凉簿,白羽犹能效一挥。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微]韵

和梅户曹会猎铁沟

山西从古说三明,谁信儒冠也捍城。

竿上鲸鲵犹未掩,草中狐兔不须惊。

东州赵叟饮无敌,南国梅仙诗有声。

向不如皋闲射雉,归来何以得卿卿。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庚]韵

刘贡父见余歌词数首,以诗见戏,聊次其韵

十载飘然未可期,那堪重作看花诗。

门前恶语谁传去,醉后狂歌自不知。

刺舌君今犹未戒,灸眉吾亦更何辞。

相从痛饮无馀事,正是春容最好时。

形式: 七言律诗 押[支]韵

和章七出守湖州二首(其一)

方丈仙人出淼茫,高情犹爱水云乡。

功名谁使连三捷,身世何缘得两忘。

早岁归休心共在,他年相见话偏长。

只因未报君恩重,清梦时时到玉堂。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阳]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