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丁宝臣游甘泉寺

江上孤峰蔽绿萝,县楼终日对嵯峨。

丛林已废姜祠在,事迹难寻楚语讹。

空馀一派寒岩侧,澄碧泓渟涵玉色。

野僧岂解惜清泉,蛮俗那知为胜迹。

西陵老令好寻幽,时共登临向此游。

攲危一径穿林樾,盘石苍苔留客歇。

山深云日变阴晴,涧柏岩松度岁青。

谷里花开知地暖,林间鸟语作春声。

依依渡口夕阳时,却望层峦在翠微。

城头暮鼓休催客,更待横江弄月归。

形式: 古风

翻译

江面上孤峰被绿萝遮蔽,县城的楼阁终日对着峻峭的山峰。
丛林虽荒废但姜公祠还在,古事难寻,方言中的传说也有了变化。
只有寒冷的岩石旁边还保留着一脉清泉,碧波荡漾,仿佛蕴含着玉石的色泽。
野僧怎会珍惜这清泉,蛮族风俗又怎能理解这是名胜之地。
西陵的老令喜好探寻幽静,时常来这里游玩。
一条弯曲的小路穿过树林,路边布满青苔的巨石供人小憩。
山中云雾变换,日光忽明忽暗,涧边柏树和岩松四季常青。
山谷里的花开证明了春天的到来,林间的鸟鸣增添了春意。
夕阳斜照渡口,我依依不舍地看着层层翠峦。
城头的暮鼓不要再催促我离开,我还想在江面赏月而归。

注释

江上:江面。
孤峰:独立的山峰。
绿萝:绿色藤蔓。
县楼:县城的楼阁。
嵯峨:山势险峻。
丛林:茂密的森林。
姜祠:纪念姜公的祠堂。
楚语:楚地方言。
澄碧:清澈碧绿。
泓渟:深潭。
玉色:玉石般的光泽。
野僧:野外的僧人。
蛮俗:当地的习俗。
西陵老令:西陵的地方长官。
寻幽:寻找幽静之处。
攲危:倾斜危险。
径:小路。
林樾:树林。
山深:山中深处。
云日:云雾和阳光。
谷里:山谷中。
渡口:渡船停靠的地方。
夕阳:傍晚的太阳。
翠微:青翠的山色。
暮鼓:傍晚的鼓声。
弄月:赏月。
归:返回。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文学家欧阳修的《和丁宝臣游甘泉寺》,描绘了江上孤峰与丛林古迹的景致,以及与友人丁宝臣一同游寺的闲适情趣。首联以“孤峰蔽绿萝”和“县楼对嵯峨”展现出环境的清幽与山势的峻峭。颔联通过“姜祠遗迹”和“楚语讹传”,寓含历史沧桑感。

颈联聚焦于寺庙附近的自然景色,“寒岩侧”的泉水澄碧如玉,野僧对此或许并不在意,但诗人却欣赏其清幽之美。尾联写到西陵老令的雅兴,与友人漫步山径,欣赏花鸟春声,渡口夕阳,流露出对美景的留连和对归期的推迟。

整首诗语言优美,情感细腻,通过描绘山水风光和人文景观,展现了诗人与友人游历甘泉寺的惬意与对自然之美的赞叹,体现了宋诗的婉约与意境之美。

收录诗词(1170)

欧阳修(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晚号“六一居士”。汉族,因吉州原属庐陵郡,以“庐陵”自居。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与韩愈、柳宗元、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后人又将其与韩愈、柳宗元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

  • 字:永叔
  • 号:醉翁
  • 籍贯:吉州永丰(今江西省永丰县)
  • 生卒年:1007-1072

相关古诗词

和人三桥(其一)

笳鼓下层台,旌旗转长屿。

桥响骛归轩,溪明望行炬。

形式: 五言绝句 押[语]韵

和圣俞李侯家鸭脚子

鸭脚生江南,名实未相浮。

绛囊因入贡,银杏贵中州。

致远有馀力,好奇自贤侯。

因令江上根,结实夷门秋。

始摘才三四,金奁献凝旒。

公卿不及识,天子百金酬。

岁久子渐多,累累枝上稠。

主人名好客,赠我比珠投。

博望昔所徙,蒲萄安石榴。

想其初来时,厥价与此侔。

今也遍中国,篱根及墙头。

物性久虽在,人情逐时流。

惟当记其始,后世知来由。

是亦史官法,岂徒续君讴。

形式: 古风 押[尤]韵

和圣俞唐书局后丛莽中得芸香一本之作用其韵

有芸黄其华,在彼众草中。

清香濯晓露,秀色摇春风。

幸依华堂阴,一顾曾不蒙。

大雅彼君子,偶来从学宫。

文章高一世,论议伏群公。

多识由博学,新篇匪雕虫。

唱酬烂众作,光辉发幽丛。

在物苟有用,得时宁久穷。

可嗟凡草木,粪壤自青红。

形式: 古风 押[东]韵

和圣俞感李花

昨日摘花初见桃,今日摘花还见李。

晴风暖日苦相催,春物所馀知有几。

中年多病壮心衰,对酒思归未得归。

不及墙根花与草,春来随处自芳菲。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