苕霅行和于潜令毛国华

苕溪清,霅溪绿,溪水湾环绕天目。

山间古邑三百家,日出隔溪闻打衙,长官长髯帽乌纱。

不曾执板谒大尹,醉卧紫兰花影斜。

紫兰花开为谁好,年年岁岁溪南道。

不见西陵白发人,荆江夜雪唱阳春。

阳春绝唱和者寡,客醉闻之双泪洒。

夜来魂梦海中山,缥缈云涛烟浪间。

云涛烟浪不可渡,睡觉秋风落桐树。

秦吉了,秦吉了,言语无人会。

无人会得奈君何,且向紫兰花下醉。

形式: 古风

翻译

苕溪的水清澈,霅溪泛着绿色,两溪环抱天目山。
山中的古镇有三百户人家,日出时分隔着溪流能听到衙门的钟声,官员们戴着乌纱帽,留着长须。
未曾正式拜见县令,我醉倒在紫兰花的香气中,花影斜照。
紫兰花为谁盛开?年复一年,溪边小道见证。
再也见不到西陵的白发老者,荆江夜晚飘雪,有人在唱《阳春白雪》。
这《阳春白雪》的绝唱,响应者稀少,旅人醉听,泪水涟涟。
昨晚梦游海上,云涛烟浪间恍惚。
云涛烟浪无法穿越,醒来时秋风吹落桐叶。
秦吉了,秦吉了,它的叫声无人理解。
无人理解又能如何?暂且在紫兰花下醉一场。

注释

苕溪:一条溪流名。
霅溪:另一条溪流名。
天目:山名。
古邑:古老的城镇。
打衙:敲击报时的钟声。
长官:官员。
醉:喝醉。
紫兰:一种花卉。
斜:倾斜,斜照。
西陵:地名。
荆江:长江支流。
客醉:旅人喝醉。
双泪:两行泪。
海中山:梦境中的山。
缥缈:模糊不清。
睡觉:入睡。
桐树:落叶乔木。
秦吉了:鸟名。
无人会:没有人能理解。
奈君何:对某人无可奈何。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晁补之所作的《苕霅行和于潜令毛国华》,通过对苕溪、霅溪的描绘,展现了山水之间的宁静与秀美。诗人以溪水环绕天目山,古邑人家的日出打衙为背景,刻画了一幅恬淡的乡村生活画面。长官的形象被赋予了诗意,醉卧紫兰花下的他显得超脱俗世。

诗中“紫兰花开为谁好”一句,表达了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以及对溪边老友的怀念。诗人感叹岁月如梭,不见昔日的老友,只能在荆江夜雪中听到阳春曲调,而这种绝唱却少有人能共鸣,令人感伤。“夜来魂梦海中山”则透露出诗人对远方友人的深深思念,梦境中的云涛烟浪象征着阻隔和无尽的哀思。

最后,诗人借秦吉了的叫声表达孤独和无奈,只能在紫兰花下借酒浇愁。整体来看,这首诗情感深沉,寓情于景,体现了诗人对友情的珍视和对人生的感慨。

收录诗词(815)

晁补之(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汉族,北宋时期著名文学家。为“苏门四学士”(另有北宋诗人黄庭坚、秦观、张耒)之一。曾任吏部员外郎、礼部郎中。工书画,能诗词,善属文。与张耒并称“晁张”。其散文语言凝练、流畅,风格近柳宗元。诗学陶渊明。其词格调豪爽,语言清秀晓畅,近苏轼。但其诗词流露出浓厚的消极归隐思想。著有《鸡肋集》、《晁氏琴趣外篇》等

  • 字:无咎
  • 号:归来子
  • 籍贯:济州巨野(今属山东巨野县)
  • 生卒年:公元1053年—公元1110年

相关古诗词

视田五首赠八弟无斁(其二)

苏秦不愿印,乃在二顷田。

东皋五十亩,力薄荆杞填。

择高种苜蓿,不湿牛口涎。

拙计安足为,朝往而暮旋。

形式: 古风 押[先]韵

视田五首赠八弟无斁(其一)

河流之所濡,一斛泥数斗。

我庄当水穷,乃比石田瘦。

尚无东陵瓜,况有南山豆。

天雨不可期,且复鞭牛后。

形式: 古风 押[宥]韵

视田五首赠八弟无斁(其三)

薄游废家务,待子营糗粮。

庄奴不入租,报我田久荒。

凌矜马到门,硉兀牛卧场。

立苗苍耳根,此策殊未长。

形式: 古风 押[阳]韵

视田五首赠八弟无斁(其四)

家世不为农,长安有大第。

官粮弗充口,万里聊自庇。

一从学聱牙,世事百色废。

卖牛姑补屋,岁晚霜雪至。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