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州北佛龛前重于去岁题处作

重岩载看美,分塔起层标。

蜀守经涂处,巴人作礼朝。

地疑三界出,空是六尘销。

卧石铺苍藓,行塍覆绿条。

岁年书有记,非为学题桥。

形式: 排律 押[萧]韵

翻译

山岩重叠映美景,宝塔分立各层高。
蜀地官员行经此,巴人敬拜成风俗。
大地似乎从三界升起,空中六尘烦恼消散。
卧石上长满青苔,田埂上覆盖绿叶。
岁月在此留下痕迹,并非只为建桥求学。

注释

重岩:层层叠叠的山岩。
载看:映照着观看。
分塔:分开矗立的宝塔。
层标:每层的标志。
蜀守:蜀地的官员。
涂处:行经之路。
巴人:巴蜀地区的人民。
作礼朝:举行礼拜仪式。
地疑:地面仿佛。
三界:佛教中的天、人、阿修罗三界。
六尘:佛教中指色、声、香、味、触、法六种尘垢。
卧石:平躺的石头。
铺:覆盖。
苍藓:青苔。
行塍:田埂。
覆绿条:覆盖着绿色植物。
岁年:年复一年。
书有记:记载着历史。
非为:并非仅仅为了。
学题桥:建桥求学的目的。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生动的山水画面,充满了对自然之美的赞赏。开篇“重岩载看美,分塔起层标”一句,既点出了山势的雄伟,又透露出佛教文化的影子。岩石如屏障般排列,仿佛在展示着天然的壮丽,而“分塔起层标”则让人联想到寺庙建筑的宏伟与神圣。

接下来的“蜀守经涂处,巴人作礼朝”表明诗人身处的地方是古蜀地,即今天的四川地区,而且这里的人们遵循着某种仪式或习俗,对着特定的方向行礼。这种描写不仅展现了地方文化的多样性,也反映出了作者对当地风俗的观察和理解。

“地疑三界出,空是六尘销”一句则带有深厚的佛教色彩。在这里,“地疑三界出”可能是在形容山势如同穿越了三界(即天、地、人),而“空是六尘销”则指的是在这个环境中,世间的六根(眼、耳、鼻、舌、身、意)所对应的六尘(色、声、香、味、触、法)都被净化了。这样的描写让人感到诗人似乎在寻求一种精神上的超脱。

“卧石铺苍藓,行塍覆绿条”则是对自然景观的进一步描绘。“卧石”可能是一块巨大的岩石,而“苍藓”则是在形容岩石表面的苔藓,“行塍”则像是诗人在山间的小路上行走,而“绿条”可能是指的是路旁的青草。这两句增添了画面中生命力与生机的色彩。

最后,“岁年书有记,非为学题桥”一句,则让人联想到诗人对时间流逝的感慨和对历史记载的重视。“岁年书有记”意味着每一年都有记录留存,而“非为学题桥”则表明这些记录并非为了学术研究或是应付考试之用。这里,诗人的情感似乎更加深沉,他在通过对自然美景的描写来传达自己对于历史、时间和个人记忆的珍视。

总体而言,这首诗不仅展示了作者在山水景观上的艺术造诣,更透露出他对于精神世界的追求。

收录诗词(103)

苏颋(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唐代政治家、文学家,左仆射苏瑰之子。进士出身,历任乌程尉、左司御率府胄曹参军、监察御史、给事中、中书舍人、太常少卿、工部侍郎、中书侍郎,袭爵许国公,后与宋璟一同拜相,担任同平章事。是初盛唐之交时著名文士,与燕国公张说齐名,并称“燕许大手笔”。他任相四年,以礼部尚书罢相,后出任益州长史。727年(开元十五年),病逝,追赠尚书右丞相,赐谥文宪

  • 字:廷硕
  • 籍贯:京兆武功(今陕西武功)
  • 生卒年:670年-727年

相关古诗词

闲园即事寄韦侍郎

结庐东城下,直望江南山。

青霭远相接,白云来复还。

拂筵红藓上,开幔绿条间。

物应春偏好,情忘趣转闲。

宪臣饶美度,联事惜徂颜。

有酒空盈酌,高车不可攀。

形式: 排律 押[删]韵

夜闻故梓州韦使君明当引绋感而成章

恻矣南邻问,冥然东岱幽。

里闬宁相杵,朝叹忽迁舟。

君心惟伯仲,吾人复款游。

对连时亦早,交喜岁才周。

序发扶阳赠,文因司寇酬。

讵期危露尽,相续逝川流。

卧疾无三吊,居闲有百忧。

振风吟鼓夕,明月照帷秋。

藓驳题诗馆,杨疏奏伎楼。

共将歌笑叹,转为弟兄留。

感物存如梦,观生去若浮。

余非忘情者,雪涕报林丘。

形式: 排律 押[尤]韵

奉和马常侍寺中之作

怨暑时云谢,愆阳泽暂偏。

鼎陈从祀日,钥动问刑年。

绛服龙雩寝,玄冠马使旋。

作霖期傅说,为旱听周宣。

河岳阴符启,星辰暗檄传。

浮凉吹景气,飞动洒空烟。

飒飒将秋近,沈沈与暝连。

分湍泾水石,合颖雍州田。

德施超三五,文雄赋十千。

及斯何以乐,明主敬人天。

形式: 排律 押[先]韵

奉和圣制至长春宫登楼望稼穑之作

帝迹奚其远,皇符之所崇。

敬时尧务作,尽力禹称功。

赫赫惟元后,经营自左冯。

变芜粳稻实,流恶水泉通。

国阜犹前豹,人疲讵昔熊。

黄图巡沃野,清吹入离宫。

是阅京坻富,仍观都邑雄。

凭轩一何绮,积溜写晴空。

礼节家安外,和平俗在中。

见龙垂渭北,辞雁指河东。

睿思方居镐,宸游若饮丰。

宁誇子云从,秪为猎扶风。

形式: 排律 押[东]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