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圆庵主以九祖画像遗作此谢之

大圆庵中亦何有,但有草座枯藤枝。

朝来壁间亦图画,何从貌此宁馨儿。

发光抹漆肤琢玉,坐睡俛然方拄颐。

当时两脚不肯举,今虽有口如当时。

知谁逸想寓此意,必也高人非画师。

我遭俗瞋坐多语,坐客厌处终不疑。

兴来曳杖出门去,路穷回反无涧溪。

见之心怍有愧色,君以赠我聊针之。

亦知褊心当服韦,命车何必先锋为。

从今靖然痛坚捍,正恐习气时决堤。

细看忽忆孔北海,曾读曹瞒禁酒词。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对大圆庵内环境与庵主所绘画像的细致观察与深刻感悟。首句“大圆庵中亦何有,但有草座枯藤枝”描绘了庵内的简朴与宁静,草座与枯藤枝象征着修行者的朴素生活与自然的和谐。接着,“朝来壁间亦图画,何从貌此宁馨儿”则引出庵主所绘的画像,宁馨儿可能指庵主或其尊贵的祖先,画面生动,仿佛能感受到画中人物的神态与气质。

“发光抹漆肤琢玉,坐睡俛然方拄颐”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画像的精致与真实感,仿佛画中人物在静坐或小憩时的自然姿态。而“当时两脚不肯举,今虽有口如当时”则通过对比,暗示了画中人物的坚定意志与内心的坚守,即使在现实生活中,庵主也保持着同样的精神状态。

诗人进一步表达了自己对庵主及其作品的敬仰之情:“知谁逸想寓此意,必也高人非画师。”认为庵主不仅技艺高超,更有着超凡脱俗的思想境界。同时,诗人也反思了自己的行为,表示“我遭俗瞋坐多语”,意识到自己在日常生活中过于言语繁多,而庵主却能保持沉默,这让他感到惭愧。

最后,诗人以孔北海(即孔融)和曹操的典故,表达了自己决心改变自己的态度,避免被世俗的偏见所影响,保持内心的纯净与坚定,同时也希望庵主的作品能像孔北海的言论一样,成为激励人心的力量。整首诗通过对比、反思与自省,展现了诗人对艺术与生活的深刻思考,以及对高尚品格的追求。

收录诗词(1809)

释德洪(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年十四,父母双亡,依三峰靘禅师为童子。试经於东京天王寺,冒惠洪名得度为僧。四年后南归,依真净禅师於庐山归宗寺,随真净迁洪州石门。二十九岁始,游方东吴、衡山、金陵等地,住金陵清凉寺。冒名剃度事发,入狱一年,勒令返俗。后至东京,入丞相张商英、枢密郭天信门下,再得度,赐名宝觉圆明禅师。徽宗政和元年(1111),张、郭贬黜,亦受牵连,发配朱崖军(今海南三亚)。三年,得释。四年,返筠州,馆於荷塘寺。后又被诬以张怀素党系南昌狱百馀日,遇赦,归湘上南台。高宗建炎二年卒,年五十八

  • 生卒年:1089

相关古诗词

送凝上人

我生风韵无尘埃,扬清激浊心不回。

少年不忍混白黑,出言动辄为身灾。

突汀出岸水必拍,乔木颖林风必摧。

乃知此世要不免,毁誉于吾何有哉。

君今欲脱此等忧,献君一策真良谋。

人言白璧为石头,唯唯慎莫分劣优。

坐中亦复发一语,众将环视如仇雠。

此策简截君牢收,饱食熟睡且随流。

泛然四海无不可,人将爱与君同游。

形式: 古风

谢李商老伯仲见过

破屋如马厩,楚囚亦王尼。

名士连璧来,下马气吐霓。

论高玉屑锯,意妙鸡骇犀。

君看八尺姿,一尾抹万蹄。

弟昆清净妍,俱当籍金闺。

胡为披白帢,作队趋尘泥。

漏风驼止卧,跨海鹘方栖。

何时对陛下,道与稷卨齐。

功成归脩水,春风雨一犁。

嗟余世不要,所至值涧溪。

愿从诸郎游,日涉长灌畦。

形式: 古风

别潜庵源禅师

宝公禁锁寻常事,形如聚墨非实然。

潜庵去眼十五白,再见敬仰加拳拳。

黄龙今代南阳老,而公不减真耽源。

眉须俱荒气深稳,幻灭都尽光浑圆。

公登八十我才半,道义乃尔相忘年。

西山无时渡漳水,洞壑俨在眉目前。

祝公勿学亮座主,兴来径往呼不旋。

形式: 古风

宿宣妙寺

冲虎困顿归,投枕眠烂熳。

夜晴霜月苦,睡美不知旦。

日高披晓绿,万事付衰懒。

百年炊黍久,强半得忧患。

起临清浅流,白发不可拣。

此生终一壑,形胜已入眼。

明年定来归,茅屋并崖瞰。

掩门无营为,一味工寝饭。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