谒普照塔

孤塔凌霄汉,晴影金碧眩。

重来得寓目,归柁尾残汴。

缅怀何姓人,哀祷倾淮甸。

是身如皎月,有水著处现。

弹指遍大千,何止数乡县。

惟应因缘地,聊尔共流转。

颠危悔勒马,善涉悟觅扇。

君看悔与悟,只在一转盼。

至人独何心,示此祸福变。

当知夙缘定,莫作邪道见。

哀哉众生愚,积恶稔天谴。

云何一朝急,赖此香火荐。

我来适灯夕,宝蜡明邃殿。

还揩客眼尘,重睹浮屠面。

朝来塔上铃,告我风色便。

平淮一回首,岸容失葱茜。

形式: 古风

翻译

孤独的高塔直插云霄,晴天的光影金碧辉煌。
再次来访得以亲眼目睹,归航的船尾已接近汴河岸边。
怀念那个不知姓名的人,我在淮河边为他哀祷祈福。
这身体如同明亮的月亮,只要有水的地方就会显现。
弹指之间遍历大千世界,何止是几个乡村和县城。
只因缘分之地,我们就这样随波逐流。
险境中才后悔勒马,通达后明白寻找智慧之扇。
你看,后悔与醒悟,仅在一瞬间转变。
至高无上的人有何心境,展示着祸福的变化。
应当知道宿命早已注定,不要走上邪路。
可悲啊,众生愚昧,积累恶行终受天罚。
为何突然面临危机,全靠佛寺香火救赎。
我来恰逢元宵灯会,殿堂内宝蜡明亮。
擦拭旅人的眼尘,重新见到佛塔的面容。
清晨塔上的铃声,告知我天气的变化。
回头望向平淮,两岸的绿色已不再翠绿。

注释

孤塔:孤独的高塔。
凌霄汉:直插云霄。
晴影:晴天的光影。
汴:古代河流名,指汴河。
缅怀:怀念。
淮甸:淮河地区。
皎月:明亮的月亮。
大千:佛教术语,指宇宙。
至人:最高境界的人。
夙缘:前世的缘分。
邪道:不正的道路。
哀哉:悲哀啊。
香火:供奉神佛的烟火。
灯夕:元宵节或类似的灯火之夜。
邃殿:深邃的大殿。
浮屠:佛塔。
风色:天气情况。
葱茜:翠绿的颜色。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朱松游历普照塔时的所见所感。"孤塔凌霄汉,晴影金碧眩",开篇以夸张的手法写出塔的高耸入云,阳光下塔影斑斓,令人惊叹。诗人再次登临,感慨万千,"重来得寓目,归柁尾残汴",表达了对旧地重游的欣喜和即将离去的留恋。

诗人缅怀塔中可能的无名守护者,"缅怀何姓人,哀祷倾淮甸",寄托了对过往历史和信仰的敬畏。他自比为皎洁的月亮,无论何处有水,都能显现,暗示佛法无边,"是身如皎月,有水著处现"。诗人感叹人生的短暂和佛法的广大,"弹指遍大千,何止数乡县",认为一切皆是因缘际会。

在佛塔前,诗人反思自己的行为,"颠危悔勒马,善涉悟觅扇",认识到过失与觉悟仅一步之遥。他警示世人,因果循环,"至人独何心,示此祸福变",提醒人们要明白宿命和因果,不可妄行。对于众生的愚昧和罪孽,他深感悲哀,但也寄希望于信仰的力量,"哀哉众生愚,积恶稔天谴。云何一朝急,赖此香火荐"。

最后,诗人身处灯夕之时,普照塔的明亮烛光让他洗净心灵,"我来适灯夕,宝蜡明邃殿"。塔上的铃声预报天气,而他回首平淮,感叹两岸景色的变化,"平淮一回首,岸容失葱茜",以自然景色的变化象征人生的无常。

整体来看,这首诗融合了景物描绘、哲理思考和个人感悟,展现出朱松深厚的佛教情怀和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洞察。

收录诗词(422)

朱松(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建安道中

吾生意行初不谋,泛泛何啻波中鸥。

携家来作闽海梦,三年客食天南陬。

我先人庐在何许,大江之左道阻脩。

奉新家有手足爱,只身归扫先梧楸。

旋当来此营斗粟,南北颠倒无时休。

此心转与世事左,自作磨蚁将谁尤。

安知不满达者笑,穷达一戏如观优。

咄哉吾语亦已堕,且与造物同浮游。

形式: 古风 押[尤]韵

诗约范直夫游万叶寺观瀑泉

范侯隐下吏,夙尚本丘园。

身投攫金市,丛书以自藩。

炯然如孤月,不受黄流浑。

要知句律工,竞病何足论。

我生群末俗,泾渭非一源。

同心无楚越,倾盖如弟昆。

人生各有役,不暇捧一尊。

风蒲挂南浦,念欲东南奔。

对床定何夕,青灯照晤言。

悬知吟诗处,千尺银河翻。

形式: 古风 押[元]韵

信州禅月台上

玉峰点寥廓,霄汉疑可梯。

玉水环城阴,滟滟方拍堤。

层台擅二美,吾策时一携。

何当蜡我屐,更欲照以犀。

尘劳不相赦,竟类穷途迷。

我生麋鹿尔,不羡驾辂骊。

向来丘壑怀,语发人所诋。

长安黑头公,玉勒朝金闺。

山林出戏言,广已无端倪。

谁收遮日手,归把耕雨犁。

纷纷尘土中,等是舞瓮鸡。

颇闻山水间,幽子饭藿藜。

行当践此语,绝境同攀跻。

形式: 古风 押[齐]韵

度石栋岭

我行欲安适,策马踰山樊。

谷深不可瞬,危磴争猱猿。

坡坨两山间,寂历三家村。

茅檐青裙妇,蓬发薪烟昏。

敲冰那可饮,分我一掬温。

郎樵晚未归,客至不与言。

不奉沙头卮,肯投柳下门。

作诗配国风,行者式其藩。

形式: 古风 押[元]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