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名为《感赋》,出自清代诗人林占梅之手。诗中表达了诗人面对复杂时局和个人困境的感慨与反思。
首联“抛琴将半载,废卷亦三旬”,描绘了诗人长时间远离琴瑟,搁置书籍的状态,暗示了他内心的困扰和逃避。琴与书本常被古人视为修身养性、寄托情感的工具,而“抛”与“废”则反映了诗人对这些传统生活方式的暂时放弃,可能是因为外界环境的动荡不安,或是个人心境的疲惫。
颔联“势逼难通隐,时艰枉率真”,进一步揭示了诗人面临的外部压力与内心的挣扎。在“势逼”的情况下,想要保持“隐”的生活状态变得困难,而在“时艰”之际,坚持“率真”的性格似乎徒劳无功。这里不仅体现了诗人对现实无奈的妥协,也流露出对理想与现实冲突的深刻思考。
颈联“干戈生咫尺,乡社痛湮沦”,直接点明了当时社会的动荡不安。战争的阴影近在咫尺,家乡和社区遭受破坏,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动荡、人民苦难的深切忧虑。
尾联“拨乱诚无术,劳劳愧此身”,表达了诗人面对社会混乱局面感到束手无策的无奈,以及对自己无力改变现状的自责。这句诗既是对个人能力有限的谦逊承认,也是对时代变迁、个人命运与社会大势之间复杂关系的深刻反思。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情感描绘和深沉的社会关怀,展现了诗人面对时代巨变和个人困顿时的复杂心态,以及对理想与现实、个人与社会关系的深刻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