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羁情

乡山临海岸,别业近天堄。

地接龙堆北,川连雁塞西。

童年方剃削,弱冠导群迷。

儒释双披玩,声名独见跻。

须缘随垦请,今乃恨暌携。

寂寂空愁坐,迟迟落日低。

触槐常有志,折槛为无蹊。

薄暮荒城外,依稀闻远鸡。

形式: 排律

翻译

故乡的山靠近海边,我的别墅临近天堂般的景致。
此地连接着北方的龙堆,河流通向雁门关以西。
年幼时刚剃度修行,年轻时便引领众人走出迷惑。
同时研习儒家与佛家,名声独树一帜,卓尔不群。
本想顺应时势请求归隐,如今却遗憾分离太久。
孤寂中我默默忧愁坐着,直到夕阳缓缓沉下。
我常有碰触权贵的决心,却因正直无邪而避免了灾祸。
黄昏时分在荒城之外,隐约能听到远处的鸡鸣。

注释

乡山:故乡的山。
临海岸:靠近海边。
别业:别墅,此处指修行或隐居之地。
天堄:形容景色如天堂般美丽。
地接:连接着。
龙堆北:北方的龙堆,古代对沙漠地带的称谓。
川连:河流相连。
雁塞西:雁门关以西,雁门关位于中国北方,常指边塞地区。
童年:年幼时。
剃削:剃度,指佛教徒出家。
弱冠:古代男子二十岁成年,称弱冠,这里指年轻时。
导群迷:引导众人走出迷惑。
儒释:儒家与佛家。
双披玩:同时研究、欣赏。
声名独见跻:名声独特,超越常人。
须缘:顺应时势。
随垦请:请求归隐或从事农耕。
恨暌携:遗憾长时间的分离。
寂寂:寂静无声。
空愁坐:独自忧愁地坐着。
迟迟:缓慢地。
落日低:太阳慢慢落下。
触槐:比喻敢于面对权贵,源自成语'触柱折辕'。
常有志:常有此决心。
折槛:折断门槛,比喻正直不阿,避免灾祸。
为无蹊:因为没有走邪路。
薄暮:黄昏时分。
荒城外:荒凉的城池之外。
依稀:隐约。
闻远鸡:听到远处的鸡叫声。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种离别之愁和对自然山水的向往。开篇“乡山临海岸,别业近天堄”两句,通过对地理环境的描述,营造出一种边远幽深的氛围。“地接龙堆北,川连雁塞西”则进一步描绘出一片广阔而又偏僻的地域。

“童年方剃削,弱冠导群迷”表达了诗人自幼在这片土地上成长,到了青年时期便引领着一群志同道合之士。"儒释双披玩,声名独见跻"则显示出诗人学识渊博,对于儒家与佛教都有深入的研究和理解,同时也获得了一定的声誉。

“须缘随垦请,今乃恨暌携”两句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和离别之痛。"寂寂空愁坐,迟迟落日低"则是诗人在静谧的环境中沉浸于无尽的愁绪,时间在缓慢流逝。

“触槐常有志,折槛为无蹊”显示了诗人对于自然界的深厚情感和对生命意义的追求。“薄暮荒城外,依稀闻远鸡”则是在傍晚时分,在废弃的城墙之外,听到了远处传来的鸡鸣声,增添了一份孤寂与怀旧。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的细腻描写和内心情感的抒发,展现了诗人对于故土、友情以及个人理想的深切眷恋。

收录诗词(247)

佚名(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秋中霖雨

寒雨霖霖竟不停,羁愁寂寂夜何宁?

山遥塞阔阻乡国,草白风悲感客情。

西瞻瀚海肠堪断,东望咸秦思转盈。

才薄孰知无所用,独嗟戎俗滞微名。

形式: 七言律诗

秋夜闻风水

夜来枕席喧风水,忽坐长叹恨无已。

为客愁多在九秋,况复沦流更千里。

形式: 七言绝句 押[纸]韵

首秋闻雁并怀敦煌知己

戎庭节物由来早,倏忽霜秋被寒草。

旅雁噰噰□□□,羁人夜夜心如捣。

与君离别恨经年,何事音书遂黯然。

肠断祇今□□□,□知西北泣云烟。

形式: 古风

夏中忽见飞雪之作

三冬自北来,九夏未南回。

青溪虽郁郁,白云尚皑皑。

海闇山恒暝,愁云雾不开。

唯余乡国意,朝夕思难裁。

形式: 古风 押[灰]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