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和御制读后周书(其二)

南荆推德厚,千里远从师。

奥识通三教,清声冠一时。

就招虽暂至,恋本固难移。

故老称前事,儒宗道益滋。

形式: 五言律诗 押[支]韵

翻译

南方荆地推崇德行深厚,学子千里迢迢来拜师求学。
他的学识贯通儒、佛、道三教,清雅之声名震一时。
尽管招揽他的人只是暂时来访,但他对本土的热爱难以动摇。
老一辈的人称赞他的事迹,使儒家的道统更加兴盛。

注释

南荆:指南方的荆地,可能指的是荆州或荆州一带。
德厚:深厚的德行。
远从师:不远万里来拜师。
奥识:深奥的见识。
三教:儒、佛、道三种主要的宗教或学术流派。
清声:清高的声誉。
冠一时:在当时最为杰出。
就招:前来招揽的人。
暂至:暂时来访。
恋本:热爱本土,坚守根本。
故老:老一辈的人。
称:称赞。
儒宗:儒家的宗师。
道益滋:道统更加兴盛。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文学家夏竦所作的《奉和御制读后周书(其二)》中的一节。诗人赞扬了南荆地区的人们崇尚道德,千里迢迢去向名师求学,显示出他们对知识的尊重和追求。"奥识通三教"描绘了学者们的博学多识,能融会贯通儒、释、道三家思想。"清声冠一时"则赞美他们的声誉高洁,为当时所推崇。"就招虽暂至,恋本固难移"表达了他们虽然受到高位的吸引,但对根本学问的热爱和坚守却难以改变。最后两句"故老称前事,儒宗道益滋",通过老一辈人的肯定,强调了这种学术传统对儒家学说的积极影响,使得儒家之道更加兴盛。整首诗赞扬了学者的精神风貌和学术传承,体现了对古代教育精神的敬仰。

收录诗词(295)

夏竦(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北宋时期大臣,世称夏文庄公、夏英公、夏郑公。著文集百卷、《策论》十三卷、《笺奏》三卷、《古文四声韵》五卷、《声韵图》一卷,其中:《文庄集》三十六卷等收入《四库全书》(节录自《永乐大典》)

  • 字:子乔
  • 籍贯:江州德安县(今江西九江市德安县车桥镇)
  • 生卒年:985—1051年

相关古诗词

奉和御制读后周书(其一)

思道怀廉慎,童年类老成。

郡豪尝詟服,边寇亦清平。

临难输忠节,辞荣保令名。

贤哉蹈仁义,举世可为程。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庚]韵

奉和御制读后周书(其三)

迁哲承华绪,深谋事战征。

艰危思大节,慷慨得群情。

惠爱均戎旅,威名震敌城。

江陵摧寇势,宵遁赖奇兵。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庚]韵

奉和御制读后魏书(其一)

伟哉登国世,灵武定戎兵。

拓土能图大,求才实励精。

公侯新爵重,台省旧风清。

自匪谟长世,鸿图岂易成。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庚]韵

奉和御制读后魏书(其三)

真君昭密命,纪号表兴隆。

瑞著洪河外,文成翠石中。

帝名传祖祢,历数感王公。

三五方兴运,明符事亦同。

形式: 五言律诗 押[东]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