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是宋代僧人释守卓所作的《偈十九首》中的第十五首。诗中以生活化的语言和形象的比喻,传达了深刻的人生哲理。
首句“因行不妨掉臂”,意为在行走时不必刻意追求某种姿态或动作,自然放松最为适宜。这暗示着在生活中,人们不应过分拘泥于形式或外在的表现,而应保持内心的自在与平和。
“求他不妨求己”则进一步强调了自我依赖的重要性。在寻求帮助或解决问题时,不应完全依赖他人,而是要先从自身寻找答案,培养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面前山子若存,处处无风浪起”运用了象征手法,将“山子”比喻为困难或挑战,意味着只要心中有坚定的目标或信念(此处的“山子”),即使面对再多的困难,也能保持内心的平静,不被外界的风浪所动摇。
最后一句“一声鸿雁忽闻时,尽在愁人窠窟里”描绘了一幅画面:当远处传来鸿雁的叫声时,那些忧愁的人们仿佛找到了共鸣,他们的愁绪似乎更加深重。这里通过自然界的景象,表达了对人类情感的细腻洞察,以及对生活困境的深切理解。
整体而言,这首诗以简洁明快的语言,探讨了人生中的自由、独立、目标与情感等主题,富有哲理性和启发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