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由明代诗人韩上桂所作,名为《杂咏(其四)》。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比喻和对比手法,描绘了一幅充满哲理意味的画面。
首句“箫声远以扬,琴声淡以长”,以箫与琴的声音特点为引子,暗示了情感的深沉与悠长。箫声远扬,似乎在诉说着深远的情感;而琴声则显得更为内敛,但其悠长却让人回味无穷。这两者虽不同,却共同构成了情感的丰富层次。
接着,“佳人扰素腕,入暮不成章”描绘了一个佳人在黄昏时分,手握笔墨,却未能完成作品的情景。这里不仅表现了佳人的才华与努力,也隐含了创作过程中的艰难与挑战,以及对完美追求的执着。
“鸴鸠笑鹍鹏,大小各有肠”通过小鸟与大鸟的对比,表达了对生命多样性的赞美,同时也暗示了不同个体面对世界的不同态度和选择。小鸟满足于自己的生活,而大鹏则追求更广阔的天空,两者虽有差异,但都体现了生命的独特价值。
“人生非豕鹿,聚合安可常”则从生命的角度出发,探讨了人生的短暂与变化无常。豕鹿象征着群体生活,但人生并非总是能够维持稳定的集体状态,强调了个体独立与自由的重要性。
“谁云蕨可采,揽之不盈筐”以蕨菜为喻,表达了对事物有限性的认识。即使蕨菜易于采集,但数量有限,无法满足无尽的需求,提醒人们珍惜眼前,量力而行。
最后,“悠悠四海大,相向在何方”表达了对广阔世界的感慨,以及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思考。在如此辽阔的世界中,每个人都在寻找着自己的位置,却往往难以找到真正的归属感。
“入门各自叹,惆怅双鸳鸯”则以一对鸳鸯为例,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的复杂情感。进入家门后,无论是人还是动物,都难免会感到孤独与惆怅,表达了对人际关系的深刻洞察。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和深刻的思考,展现了诗人对生活、自然、人性等多个层面的独到见解,充满了哲理性和艺术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