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陵杂感

平淮初涨水如油,钟阜嵯峨倚上游。

花月即今犹似梦,江山从古不宜秋。

乌啼旧内头全白,客到新亭泪已流。

那更平生感华屋,一时长恸过西州。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尤]韵

鉴赏

这首《金陵杂感》由清代诗人黄景仁所作,通过对南京(古称金陵)的描绘,表达了对历史变迁和人生无常的感慨。

首联“平淮初涨水如油,钟阜嵯峨倚上游”描绘了南京的自然景观,淮河水刚刚上涨,如同油脂般缓缓流淌;钟山(即钟阜)巍峨耸立,仿佛倚靠在河流之上。这两句以生动的比喻,展现了水与山的和谐共存,同时也预示着一种静谧而深沉的氛围。

颔联“花月即今犹似梦,江山从古不宜秋”则转入对时间和季节的思考。花月虽美,却如同梦境一般虚幻;江山虽壮丽,但秋天的到来总是让人感到一种难以言喻的哀愁。这两句通过对比现实与梦境、永恒与短暂,表达了对时光流逝和自然四季变换的感慨。

颈联“乌啼旧内头全白,客到新亭泪已流”进一步深化了这种情感。乌鸦在旧皇宫的废墟上啼叫,白色的羽毛象征着时间的无情和历史的沧桑;而远方的客人来到新亭,泪水早已夺眶而出,这不仅是对历史遗迹的哀悼,也是对个人命运无常的感叹。

尾联“那更平生感华屋,一时长恸过西州”将情感推向高潮。平生所感的华美屋宇如今只剩回忆,一时之间,悲痛之情如同洪水般倾泻而出,越过西州,直达心灵深处。这一句不仅表达了对过往美好时光的怀念,也暗示了对生命脆弱和无常的深刻理解。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和深沉的情感表达,展现了诗人对历史、自然和人生的独特感悟,以及对时间流逝和生命无常的深刻反思。

收录诗词(1183)

黄景仁(清)

成就

不详

经历

清代诗人。一字仲则。四岁而孤,家境清贫,少年时即负诗名,为谋生计,曾四方奔波。一生怀才不遇,穷困潦倒,后授县丞,未及补官即在贫病交加中客死他乡,年仅35岁。诗负盛名,为“毗陵七子”之一。诗学李白,所作多抒发穷愁不遇、寂寞凄怆之情怀,也有愤世嫉俗的篇章。七言诗极有特色。亦能词。著有《两当轩全集》

  • 字:汉镛
  • 号:鹿菲子
  • 籍贯:阳湖(今江苏省常州市)
  • 生卒年:1749~1783

相关古诗词

秋兴(其二)

严飙一何疾,劲草心不忧。

白发本至公,不上松期头。

蓬莱一水隔,大药知难求。

奈何处一世,俯仰同累囚。

未识生人乐,行将成土邱。

回风荡四壁,日影何修修。

恨随孤蓬发,思逐纤尘流。

嗟余未闻道,何能齐短修。

徵衰非一端,泪下不可收。

形式: 古风 押[尤]韵

稚存归索家书

只有平安字,因君一语传。

马头无历日,好记雁来天。

形式: 五言绝句 押[先]韵

金陵别邵大仲游

三千馀里五年遥,两地同为断梗飘。

纵有逢迎皆气尽,不当离别亦魂销。

经过燕市仍吴市,相送皋桥又板桥。

愁绝驮铃催去急,白门烟柳晚萧萧。

形式: 七言律诗 押[萧]韵

虞忠肃祠

毡帐如云甲光黑,饮马完颜至江北。

六州连弃两淮墟,半壁江东死灰色。

雍公仓卒来犒师,零星三五残兵随。

勤王一呼草间集,督军不来来亦迟。

万八千人同一泣,卓然大阵如山立。

海陵走死贼臣诛,顺昌以来无此捷。

降旗斫倒十丈长,六飞安稳回建康。

此时长驱有八可,以笏画地言琅琅。

不可与言言不必,肯复中原岂今日。

五路烽烟百战平,三巴门户崇朝失。

即今青史尚馀悲,即今战处留荒祠。

寒芦半没杨林口,白浪犹冲采石矶。

江淮制置亦人杰,下流观望何无策。

再造居然赖此人,不是儒生敢轻敌。

肃爽须眉一代雄,谁令遗骨老蚕丛。

招魂纵有归来日,应在吴山第一峰。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