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是明代诗人王希文所作,表达了一位臣子对皇帝诏令的感激之情以及对国家治理的期望。诗中充满了对君主的尊敬与忠诚,同时也体现了作者对于政治改革的期待。
首句“玉诏传宣下紫宸”,描绘了皇帝发布诏令的庄严场景,玉制的诏书在紫宸殿(皇宫中的重要殿堂)宣读,象征着皇权的神圣与权威。接着,“清朝宁肯借丛神”一句,表达了臣子对清正朝纲的坚定信念,即使面对神灵,也不愿借势破坏清廉的政治环境。
“迸奸睿虑怜苍赤,纳谏优容念薄臣”两句,展现了作者对君主深思熟虑、体恤百姓、接纳谏言的赞美。他认为君主应时刻关注民众疾苦,宽容对待臣子的建议,体现出一种理想化的君臣关系。
“幸际明时宽合网,敢因愚戆作批鳞”则表达了作者对当前政治局面的乐观态度,认为在明君的治理下,可以放宽法网,给予犯错者改过自新的机会,同时也表明自己不会因为愚昧或冲动而触怒君主。
最后,“阴霾扫尽阳和布,四海欢呼祝圣人”两句,预示着在君主的英明领导下,国家将摆脱困境,迎来繁荣昌盛,四海之内都将欢庆圣人的恩泽。整首诗洋溢着对君主的崇敬与对国家未来的美好愿景,体现了古代士大夫阶层对于理想政治的追求和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