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句寄周舍人子充

省斋先生太高寒,肯将好官博好山。

又告君王觅闲散,要读短檠三万卷。

州家新画瑞雾图,渠莫错认何关渠。

青原两公复双起,山川出云不在此。

自怜无地寄病身,四海知己非无人。

老穷只是诗自误,春色撩人又成句。

形式: 古风

翻译

省斋先生身处高位清冷,宁愿换取山林美景。
他又向君王请求辞去官职,只想静心阅读无数卷书。
州府新绘制了祥云图,切勿混淆,那与他无关。
青原两位先贤再度崛起,山水间的云雾之美并非全部。
我自叹无处安放病弱之躯,世间知音并非寥寥。
贫穷衰老皆因诗歌误我,春光动人又引发新的诗篇。

注释

省斋先生:指诗人自己或尊称某位先生。
高寒:形容地位高而清苦。
肯:愿意。
好官:显赫的官职。
博:换取。
好山:美丽的山景。
觅:寻找。
闲散:闲适的生活。
短檠:简陋的灯架,代指读书生活。
三万卷:极言书籍之多。
瑞雾图:吉祥的云雾图。
渠:他,指代上文提到的‘省斋先生’。
错认:混淆。
何关渠:与他无关。
青原两公:两位在青原地区有影响力的古人。
复双起:再次兴起。
山川出云:山川间的云雾。
不在此:这并不是他们的全部。
自怜:自叹。
病身:病弱的身体。
四海知己:天下知交。
非无人:并非没有。
老穷:年老贫穷。
诗自误:诗歌使自己陷入困境。
春色撩人:春天的景色引人入胜。
又成句:又激发新的诗句。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词人杨万里所作,题目为《长句寄周舍人子充》。从诗的内容来看,杨万里通过这首诗表达了自己对于高洁品格的追求和对知识的渴望,以及对于朋友知音的怀念。

"省斋先生太高寒,肯将好官博好山。" 这两句描绘了一位隐逸之士,他不仅有着崇高的修养,而且愿意放弃世俗的荣华富贵,以追求心中的理想山水。这位先生的选择体现了诗人对于清高脱俗生活的向往。

"又告君王觅闲散, 要读短檠三万卷。" 这两句则表达了诗人对于书籍的热爱和渴望,无论是身处何种环境,都希望能够找到闲暇时光,阅读大量的书籍。这不仅展现了诗人的学识渴望,也反映了当时文人的读书风气。

"州家新画瑞雾图,渠莫错认何关渠。" 这两句描绘了一幅新近完成的山水画,画中有着祥瑞的云雾,而诗人则在询问那条河流是否正确无误地被画入了图中。这不仅是对艺术创作的细致追求,也是诗人对于自然美景的深刻感悟。

"青原两公复双起,山川出云不在此。" 这两句通过提及“青原两公”,暗示了一种超脱世俗的生活状态,而“山川出云不在此”则表达了诗人对于更高境界的追求和向往。

"自怜无地寄病身,四海知己非无人。" 这两句中,“自怜无地寄病身”表现了诗人对自身处境的感慨,而“四海知己非无人”则表达了即便在孤独和不易之中,也有知音相伴,这种情感上的慰藉给予以温暖。

"老穷只是诗自误,春色撩人又成句。" 最后两句,则是诗人对于自己年迈贫困的无奈,以及即便如此,仍旧无法抗拒诗意和春色的诱惑,最终还是将这些感受化作了诗句。

整首诗通过对隐逸生活、学问渴望、艺术欣赏、超脱追求、情感慰藉以及诗歌创作的反复表达,展现了诗人内心的丰富情感和深邃思想。杨万里的这番表述,不仅是对个人境遇的描绘,更是对一个时代文化精神的映照。

收录诗词(4294)

杨万里(宋)

成就

南宋著名诗人、大臣,与陆游、尤袤、范成大并称为“中兴四大诗人”。杨万里一生作诗两万多首,传世作品有四千二百首,被誉为一代诗宗。他创造了语言浅近明白、清新自然,富有幽默情趣的“诚斋体”。杨万里的诗歌大多描写自然景物,且以此见长。他也有不少篇章反映民间疾苦、抒发爱国感情的作品。著有《诚斋集》等。

经历

因宋光宗曾为其亲书“诚斋”二字,故学者称其为“诚斋先生”。

  • 字:廷秀
  • 号:诚斋
  • 籍贯:吉州吉水(今江西省吉水县黄桥镇湴塘村)
  • 生卒年:1127年10月29日-1206年6月15日

相关古诗词

风花

海棠桃李雨中空,更著清明两日风。

风似病癫无藉在,花如中酒不惺松。

身行楚峤远更远,家寄秦淮东复东。

道是残红何足惜,后来并恐没残红。

形式: 七言律诗

风雨

残风剩雨故欺人,垂箔关窗护病身。

自拾荷花揩面汗,新将笋箨制头巾。

梅天笔墨都生醭,棐几文书懒拂尘。

帽子一峰青可掇,隔墙不敢略开门。

形式: 七言律诗

风急落梅

梅花已是不胜癯,无赖东风特地粗。

狼籍玉英浑不惜,强留嫣蒂与枯须。

形式: 七言绝句 押[虞]韵

丙戌上元后和昌英叔李花

春暖何缘雪压山,香来初认李花繁。

露酣月蕊苍茫外,梅与山矾伯仲间。

剩雨残风底无赖,明朝后日不堪看。

泥深小忍春游脚,犹遣青童去一攀。

形式: 七言律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