丙戌上元后和昌英叔李花

春暖何缘雪压山,香来初认李花繁。

露酣月蕊苍茫外,梅与山矾伯仲间。

剩雨残风底无赖,明朝后日不堪看。

泥深小忍春游脚,犹遣青童去一攀。

形式: 七言律诗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春日游山的画面。开篇"春暖何缘雪压山,香来初认李花繁"两句,既写出了春天到来的景象,又点明了李花的繁盛,这里的“李”通常指的是李白,但在这里可能是指李树,即李子树,它的花开得很繁盛。诗人通过对比雪压山与李花的繁茂,表达出季节更替的生机与美好。

接着"露酣月蕊苍茫外,梅与山矾伯仲间"两句,则描绘了一幅春夜月光下的景色。诗人用“露酣”形容月光如醉人的温润,而“苍茫”则传达出一种广阔无垠的感觉。最后,"梅与山矾伯仲间"一句中,“梅”指的是梅花,"山矾"可能是指山中的石头或其他景物,而“伯仲”是一种并立的关系词,这里用来形容梅花与山石之间和谐共存的情景。

第三部分"剩雨残风底无赖,明朝后日不堪看"两句,表达了诗人对即将过去的春天美好的留恋之情。春天的雨和风渐渐消退,但诗人感到这样的美好难以长久,到了明天或以后,这些景象就不再那么令人愉悦。

最后"泥深小忍春游脚,犹遣青童去一攀"两句,则是诗人表达了即使泥泞难行,也愿意让仆从去摘取李花的决心。这里的“泥深”形容路面泥泞,“小忍”则表现出对春天美好的珍惜和忍耐,而“青童”通常指的是年轻的仆人,"一攀"则是去采撷李花的动作。

总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春日山游景象的描绘,以及诗人对这些美好留恋的情感,展现了宋代文人的审美情趣和对自然之美的深切感悟。

收录诗词(4294)

杨万里(宋)

成就

南宋著名诗人、大臣,与陆游、尤袤、范成大并称为“中兴四大诗人”。杨万里一生作诗两万多首,传世作品有四千二百首,被誉为一代诗宗。他创造了语言浅近明白、清新自然,富有幽默情趣的“诚斋体”。杨万里的诗歌大多描写自然景物,且以此见长。他也有不少篇章反映民间疾苦、抒发爱国感情的作品。著有《诚斋集》等。

经历

因宋光宗曾为其亲书“诚斋”二字,故学者称其为“诚斋先生”。

  • 字:廷秀
  • 号:诚斋
  • 籍贯:吉州吉水(今江西省吉水县黄桥镇湴塘村)
  • 生卒年:1127年10月29日-1206年6月15日

相关古诗词

丙寅人日送药者周叔亮归吉水县

拔草不拔根,塞水不塞源。

忽然草生更水长,败却禾稼仍滔天。

老夫昔岁得淋疾,初谓一日今两年。

服药六千六百盏,望舒二十二回圆。

偶逢周郎顾,一脉擒二竖。

发药何用多,刀圭起沉痼。

向来肝肠痛如割,今来疾痛全然脱。

捉著根源尽扫除,周郎神医天下无。

形式: 古风

东园幽步见东山四首(其一)

日日花开日日新,问天乞得自由身。

不知白发苍颜里,更看南溪几个春。

形式: 七言绝句 押[真]韵

东园醉望暮山

我住北山下,南山横我前。

北山似怀抱,南山如髻鬟。

怀抱冬独暖,髻鬟春最鲜。

松鬈沐初净,山蘤插更妍。

我来犹斜阳,我望忽夕烟。

一望便应去,不合久凭栏。

山意本日惜,如何许人看。

急将白锦障,小隔青鬌颜。

近翠成远淡,缥渺天外仙。

谁知绝奇处,政在有无间。

顷刻万姿态,可玩不可传。

形式: 古风

东碛滩

江船初上滩,滩水政勃怒。

船工与水斗,水力拦船住。

琉璃忽破碎,冰雪迸吞吐。

竟令水柔伏,低头船底去。

朝来发盈川,已过滩十许。

但闻浪喧阗,未睹水态度。

却缘看后船,偶尔见奇处。

从此至三衢,犹有滩四五。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