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岩寺

竹影与溪声,萧萧眼底明。

秋云浮古树,山石削长城。

暝色凝黄碧,啼乌伴晚征。

高僧不知客,故遣作诗鸣。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庚]韵

翻译

竹林倒映在溪水中,清脆的声音在耳边清晰可闻。
秋天的云彩飘过古老的树木,山石仿佛削成了长城的模样。
傍晚的景色使天地间泛起黄色和绿色的交融,乌鸦的啼叫伴随着渐近的黄昏。
高僧并未察觉访客的到来,只让鸟儿的鸣叫代替了问候,唤起了诗兴。

注释

竹影:竹子的影子。
溪声:小溪流水的声音。
萧萧:形容声音清冷。
眼底:眼前。
秋云:秋天的云彩。
古树:年代久远的大树。
削:像削刻一样。
长城:比喻连绵的山石。
暝色:傍晚的天色。
凝:凝聚。
黄碧:黄色和绿色混合。
啼乌:啼叫的乌鸦。
高僧:德高望重的僧人。
不知客:没有察觉到有客人来访。
故:故意。
作诗鸣:让鸟儿鸣叫来引发诗思。

鉴赏

此诗描绘了一幅静谧的山中寺庙图景。开篇“竹影与溪声,萧萧眼底明”写出了诗人在宝岩寺内所见所闻,竹影摇曳,溪水潺潺,与眼前的景物交相辉映,营造出一种清新脱俗的意境。

接着“秋云浮古树,山石削长城”则是对自然景观的进一步描绘。古树参天,秋云缭绕,加上山石削立如同古老的长城,这些都是对宝岩寺周遭环境的精妙刻画。

“暝色凝黄碧,啼乌伴晚征”中,“暝色”指的是傍晚时分的天色,这个时候天空呈现出一种黄碧交织的颜色。而“啼乌伴晚征”则是说乌鸦在这个时间开始啼叫,与诗人晚间的归途相随,增添了一种孤寂和超脱世俗的心境。

最后,“高僧不知客,故遣作诗鸣”表达了诗人与寺中高僧之间精神的交流。高僧可能不知道来访的是一位诗人,因此让他留下诗作为彼此之间沟通的方式。这不仅体现了诗人的谦逊,更反映出古代文人墨客之间心灵上的相互理解和尊重。

总体来说,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的细腻描绘,展现了宝岩寺的幽静与神秘,同时也透露出诗人对于精神寄托和超凡脱俗的一种向往。

收录诗词(542)

李新(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往银山深道亡寺观暮投宿民居

入谷清光寒刮眼,远分苍树绕楼台。

急锵环佩溪流迅,晚下牛羊雪迹开。

山影不随云影转,竹声长作雨声来。

野梅弄色何人爱,空抱幽香没草莱。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灰]韵

所见

鬓丝萧散忙蚕月,笑靥匀停喜麦秋。

落照已斜犹曝茧,故人未渡莫横舟。

屋攲云影长年见,枕压溪声半夜流。

料得此生无好梦,却胜终日有閒愁。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尤]韵

经甘相庙

相君天所佑,童子知何神。

不必茂为祖,因知秦有人。

一言成大计,千古仰青春。

庙下尘劳客,将惭白发新。

形式: 五言律诗 押[真]韵

金牛道中

龙鳞凤翼阻腾骧,仰首青云自渺茫。

汉月满衣谙客思,巴音侧耳觉吾乡。

金牛有路通秦惠,筹笔无功愧蜀王。

祗笑无成谩来往,回头惭愧绿衣郎。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阳]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