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阆州领妻子却赴蜀州山行三首(其二)

长林偃风色,回复意犹迷。

衫裛翠微润,马衔青草嘶。

栈悬斜避石,桥断却寻溪。

何日干戈尽,飘飘愧老妻。

形式: 五言律诗 押[齐]韵

翻译

茂密的树林中风色平静,我心中的思绪仍然迷茫。
衣衫被翠绿的山雾打湿,马儿嚼着青草发出嘶鸣声。
山路蜿蜒,栈道避开岩石,桥梁中断后我们沿着溪流寻找道路。
何时才能结束战争,我这漂泊之人内心充满对老妻的愧疚。

注释

长林:茂密的树林。
偃:平静。
风色:风的景色,引申为心情。
回复:回复,此处指思绪。
意犹迷:心中仍感到迷茫。
裛:打湿。
翠微:翠绿的山色。
润:湿润。
衔:咬着,这里指马嚼。
青草:绿色的草。
嘶:马的嘶鸣声。
栈悬:栈道悬挂在峭壁上。
斜避石:蜿蜒避开石头。
桥断:桥梁断裂。
寻溪:沿着溪流寻找。
干戈:兵器,代指战争。
尽:结束。
飘飘:形容漂泊不定。
愧老妻:对老伴感到愧疚。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自然景物中流露出的内心情感和对家庭的思念。"长林偃风色,回复意犹迷"表达了诗人在大自然中的迷茫与不安,这里的“长林”指的是深远的森林,而“偃风色”则是形容树木随着风吹动颜色的变化,显示出一种不定向的情绪。"回复意犹迷"则直接表达了诗人内心的迷茫和不知所措。

接着,“衫裛翠微润,马衔青草嘶”描绘了一幅生动的画面。“衫裛翠微润”形容衣服因汗水湿润而带有绿意,是诗人在旅途中的亲身体验;“马衔青草嘶”则是诗人对周围环境的观察,表现了马儿吃着青草发出嘶嘶声音的情景。

"栈悬斜避石,桥断却寻溪"中,“栈悬斜避石”描绘了山路险峻,行走时需小心翼翼地躲避岩石的场景;“桥断却寻溪”则展示了一种无奈与求生的情感,即便是桥梁断裂,也要找到其他方式继续前进。

最后,“何日干戈尽,飘飘愧老妻”表达了诗人对战争的厌倦和渴望和平的愿望。"何日干戈尽"中“干戈”指的是武力、战争,而“何日”则是在问什么时候战争才能结束;“飘飘愧老妻”里,“飘飘”形容心情的飘零与孤独,"愧老妻"表达了对远方家中的思念和愧疚之情。

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情感描写和生动的自然景物刻画,展现了诗人复杂的情感世界以及他对家庭和和平生活的向往。

收录诗词(1462)

杜甫(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草堂纪念

  • 字:子美
  • 籍贯: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
  • 生卒年:712-770

相关古诗词

自阆州领妻子却赴蜀州山行三首(其三)

行色递隐见,人烟时有无。

仆夫穿竹语,稚子入云呼。

转石惊魑魅,抨弓落狖鼯。

真供一笑乐,似欲慰穷途。

形式: 五言律诗 押[虞]韵

自瀼西荆扉且移居东屯茅屋四首(其一)

白盐危峤北,赤甲古城东。

平地一川稳,高山四面同。

烟霜凄野日,粳稻熟天风。

人事伤蓬转,吾将守桂丛。

形式: 五言律诗 押[东]韵

自瀼西荆扉且移居东屯茅屋四首(其二)

东屯复瀼西,一种住青溪。

来往皆茅屋,淹留为稻畦。

市喧宜近利,林僻此无蹊。

若访衰翁语,须令剩客迷。

形式: 五言律诗 押[齐]韵

自瀼西荆扉且移居东屯茅屋四首(其三)

道北冯都使,高斋见一川。

子能渠细石,吾亦沼清泉。

枕带还相似,柴荆即有焉。

斫畬应费日,解缆不知年。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先]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