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颜碑

古碑残缺不可读,远人爱惜未忍磨。

相传昔者严太守,刻石千岁字已讹。

严颜平生吾不记,独忆城破节最高。

被擒不辱古亦有,吾爱善折张飞豪。

军中生死何足怪,乘胜使气可若何。

斫头徐死子无怒,我岂畏死如儿曹。

匹夫受戮或不避,所重壮气吞黄河。

临危闲暇有如此,览碑慷慨思横戈。

形式: 古风

翻译

古碑残缺难以辨识,远方来者爱护不愿磨去。
传说从前有个严太守,他刻的石碑历经千年字迹已模糊。
关于严颜的事迹我不再记得,只记得他在城破时表现出的高尚节操。
被捕受辱在古代也有先例,我敬佩张飞那种善于屈服于困难的豪情。
战场上的生死不足挂齿,乘势而为、意气风发又怎能言表。
即使砍头而死也无需愤怒,我岂会像小孩子一样畏惧死亡。
普通百姓面对杀戮或许也会选择不逃避,真正看重的是那股壮志豪情能吞天黄河。
面临危险还能保持从容,看着碑文我心潮澎湃,仿佛能拿起武器战斗。

注释

残缺:破损不全。
远人:远方的人。
严太守:古代官员名。
字已讹:字迹已模糊不清。
城破节最高:在城池被攻破时展现出的最高品格。
善折:善于在困境中屈服。
乘胜使气:趁着胜利气势行事。
徐死:从容赴死。
壮气:豪迈的气概。
览碑:观看碑文。
横戈:持戈战斗。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块古碑的残破景象,引出对历史人物严颜的敬仰。诗人感叹碑文因年代久远而难以辨识,但严颜的英勇事迹却历历在目。他提及严颜在城破时坚守节操,即使被捕也不屈服,这体现了古代英雄的刚毅精神。诗人赞赏严颜面对生死的从容态度,认为他宁可壮烈牺牲也不愿示弱,这种气概如同黄河般磅礴。最后,诗人感慨万分,想象自己在危难之际也能保持严颜般的镇定,表达了对英雄气概的深深敬仰和渴望效仿之情。整首诗以碑为媒介,展现了作者对历史人物的崇敬和对高尚品格的追求。

收录诗词(1852)

苏辙(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汉族。嘉祐二年(1057)与其兄苏轼同登进士科。神宗朝,为制置三司条例司属官。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为河南推官。哲宗时,召为秘书省校书郎。元祐元年为右司谏,历官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因事忤哲宗及元丰诸臣,出知汝州,贬筠州、再谪雷州安置,移循州。徽宗立,徙永州、岳州复太中大夫,又降居许州,致仕。自号颍滨遗老。卒,谥文定。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洵、兄轼齐名,合称三苏

  • 字:子由
  • 籍贯:眉州眉山(今属四川)
  • 生卒年:1039—1112年

相关古诗词

佛池口遇风雨

长江五月多风暴,欲行先看风日好。

此风忽作东南来,阴云如涌拨不开。

惊雷往还转车毂,狂波低昂起坑谷。

中流一叶那复持,卷舒已副天公知。

解帆转柁不容语,佛池口中幸可住。

须臾急雨变昏霾,柁师喜贺风已回。

澄溪不动萦白练,老木苍崖蔚葱茜。

系舟茅屋得青蔬,试问钓船还有鱼。

开樽引满向妻子,明日复行未须怖。

阴阳开阖良等闲,扁舟谁令乘险艰。

形式: 古风

初发彭城有感寄子瞻

秋晴卷流潦,古汴日向乾。

扁舟久不解,畏此行路难。

此行亦不远,世故方如山。

我持一寸刃,巉绝何由刊。

念昔各年少,松筠閟南轩。

闭门书史丛,开口治乱根。

文章风云起,胸胆渤澥宽。

不知身安危,俯仰道所存。

横流一倾溃,万类争崩奔。

孔融汉儒者,本自轻曹瞒。

誓将贫贱身,一悟世俗昏。

岂意十年内,日夜增涛澜。

生民竟憔悴,游宦岂复安。

水深火益热,人知蹈忧患。

甄丰且自叛,刘歆苟盘桓。

而况我与兄,饱食顾依然。

上愿天地仁,止此祸乱源。

岁月一徂逝,尚能反丘园。

形式: 古风

初发嘉州

放舟沫江滨,往意念荆楚。

击鼓树两旗,势如远征戍。

纷纷上船人,橹急不容语。

余生虽江阳,未省至嘉树。

巉巉九顶峰,可爱不可住。

飞舟过山足,佛脚见江浒。

舟人尽敛容,竞欲揖其拇。

俄顷已不见,乌牛在中渚。

移舟近山阴,壁峭上无路。

云有古郭生,此地苦笺注。

区区辨虫鱼,尔雅细分缕。

洗砚去残墨,遍水如黑雾。

至今江上鱼,顶有遗墨处。

览物悲古人,嗟此空自苦。

余今方南行,朝夕事鸣橹。

至楚不复留,上马千里去。

谁能居深山,永与禽兽伍。

此事谁是非,行行重回顾。

形式: 古风

初到陈州二首(其一)

谋拙身无向,归田久未成。

来陈为懒计,传道愧虚名。

俎豆终难合,诗书强欲明。

斯文吾已试,深恐误诸生。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庚]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