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舅氏耕隐图

平生泽物心,不计饱一吻。

中年厌道路,回首荒二顷。

有口不自糊,谁其识莘尹。

天子闵斯劳,祠官养闲冷。

庶人乃敢召,往役义唯谨。

两手不袖藏,扶犁遍畦畛。

云胡三百廛,正可一笑哂。

置之他勿问,乐此果何愠。

能敬师冀缺,弗治谢杨恽。

深思卤莽报,宁惮作劳悯。

拳拳畎亩志,尚愿国多稔。

长哦七月篇,知公非素隐。

形式: 古风

翻译

一生致力于利民,不求个人温饱。
到了中年厌倦了奔波,回头发现只有荒芜的土地。
有口却不能自给,谁能理解我如莘尹的苦楚。
天子怜悯这种辛劳,安排祠官来照顾这样的清贫。
平民百姓才敢召唤,前往服役也唯有谨慎。
双手不藏于袖中,手持农具耕田无疆。
三百间房屋算什么,只换来一笑的轻蔑。
别管其他,我乐在其中,何曾有过怨言。
尊敬像师冀缺那样的老师,不会因谢绝杨恽而后悔。
深思回报粗疏,岂怕付出辛劳以表感恩。
深深的田野愿望,只愿国家五谷丰登。
长久吟咏《七月》诗篇,深知您并非隐居避世之人。

注释

泽物:利民。
饱一吻:个人温饱。
莘尹:比喻清贫的人。
祠官:负责祭祀的官员。
庶人:平民百姓。
拳拳:恳切。
畎亩:田野。
素隐:隐居不仕。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廖行之题于舅氏耕隐图的作品,表达了对舅氏勤劳耕作、淡泊名利的赞赏和对其高尚品德的敬仰。首句“平生泽物心”揭示了舅氏一生致力于帮助他人的心性,不求个人私利。接着写到中年时他厌倦了世俗道路,回归田园,耕耘荒地,表现出对简朴生活的选择。

“有口不自糊,谁其识莘尹”暗指舅氏虽然生活清贫,但他的贤德无人知晓,如同古代的莘尹一样默默无闻。天子体恤他的辛劳,让他担任祠官,过着清闲却略带寂寞的生活。然而,即使被征召服役,他也以谨慎的态度履行职责,双手不藏私,亲自耕田。

诗人认为三百间房屋的富足不足以形容舅氏的品格,他的行为值得一笑,而他对此毫不在意,乐在其中,没有怨言。诗人提到尊敬像师冀缺那样的人,而不效仿谢杨恽的轻浮,体现出舅氏深思熟虑、勤勉劳作的态度。

最后,诗人表达了对舅氏在田野中深深扎根的决心,希望国家五谷丰登,同时也流露出对舅氏隐居耕读生活的理解和尊重。整首诗赞美了舅氏的高尚情操和无私奉献,以及他对国家的深厚情感。

收录诗词(451)

廖行之(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孝宗淳熙十一年(1184)进士,调岳州巴陵尉。未数月,以母老归养。告满,改授潭州宁乡主簿,未赴而卒,时淳熙十六年。品行端正,留心经济之学。遗著由其子谦编为《省斋文集》十卷,已佚

  • 字:天民
  • 号:省斋
  • 籍贯:南宋衡州(今湖南省衡阳市)
  • 生卒年:1137~1189

相关古诗词

赠别罗舜举

忆昔相从游,往往尝继晷。

论文在肺肝,商确到肌体。

一从怅分携,凫雁惯居徙。

相望两川间,别梦萦百里。

向来故园思,归兴动行李。

奔驰快一见,舍馆渠暇理。

畴昔夜过门,明月耿相视。

一尊邀踌躇,啸咏天风起。

朝来得秀句,惜别语盈纸。

所愧才空疏,雅意孰称是。

尘劳喜驱人,遣我轮善柅。

明当问归途,马足莫西指。

男儿结交情,聚散今乃尔。

谁论十日恶,怀抱好无几。

活活郴江流,此去下湘水。

慇勤傥悬情,愿言寄双鲤。

形式: 古风

赠胜业老了谧

客行半吴楚,人与诗皆穷。

得公三昧语,示我五言工。

南山足佳气,古刹长清风。

应馀锦囊句,还许莲社同。

形式: 古风 押[东]韵

山居三首(其三)

贵贱孰欣孰戚,穷通何损何加。

成毁举同堕甑,妍媸不属铅华。

形式: 六言诗 押[麻]韵

山居三首(其二)

暖地池塘早绿,春和笋蕨先肥。

惯作田家活计,懒随廛市关机。

形式: 六言诗 押[微]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