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民叹

朔方频年无好雨,五种不入虚春秋。

迩来后土中夜震,有似巨鳌复戴三山游。

倾墙摧栋压老弱,冤声未定随洪流。

地文划劙水觱沸,十户八九生鱼头。

稍闻澶渊渡河日数万,河北不知虚几州。

累累襁负襄叶间,问舍无所耕无牛。

初来犹自得旷土,嗟尔后至将何怙。

刺史守令真分忧,明诏哀痛如父母。

庙堂已用伊吕徒,何时眼前见安堵。

疏远之谋未易陈,市上三言或成虎。

祸灾流行固无时,尧汤水旱人不知。

桓侯之疾初无證,扁鹊入秦始治病。

投胶盈掬俟河清,一箪岂能续民命。

虽然犹愿及此春,略讲周公十二政。

风生群口方出奇,老生常谈幸听之。

形式: 古风

翻译

北方多年没有好雨,五谷无法生长在荒年。
近来大地深夜震动,仿佛巨鳌又在驮着三座山游走。
倒塌的墙壁压倒了老人和孩子,冤屈之声还未平息就随洪水而去。
地面裂开,水流涌动,十户人家中有九家成了鱼塘。
听说澶渊每天都有数万人渡河,黄河对岸有多少州遭受灾害却无人知晓。
难民们背着孩子在枣林间流浪,找不到住所,也没有耕牛。
刚来的人还能找到空地,你们这些后来者将依靠什么生存。
刺史和县令确实分担忧虑,朝廷的明令如同父母般的关怀。
朝廷已经启用像伊尹、吕尚那样的贤臣,何时才能天下太平。
身处偏远之地,建议不易提出,谣言在市场上可能被夸大。
灾难无常,即使尧舜也会遇到水旱,人们并不总是知道。
桓侯的病起初并无明显症状,扁鹊到了秦国才开始治疗。
我期待着黄河澄清,但一筐食物怎能延续民众的生命。
尽管如此,我还是希望趁着春天,略微实施周公的治国之道。
众人异口同声提出新奇策略,老生常谈,也请耐心倾听。

注释

朔方:北方。
五种:五谷。
后土:大地。
巨鳌:神话中的大龟。
襄叶:枣叶。
刺史:古代官职,地方长官。
庙堂:朝廷。
伊吕:伊尹和吕尚,古代贤臣。
安堵:安居乐业。
疏远:关系不亲近。
市上三言:市场上的流言蜚语。
桓侯:战国时期魏国国君,未及时就医而亡。
扁鹊:古代名医。
投胶:比喻无济于事的行为。
周公十二政:周公制定的治国原则。
风生群口:众人意见纷杂。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黄庭坚的《流民叹》,通过对北方地区连年干旱、五谷歉收的描绘,展现了农民生活的困苦和流离失所的景象。诗人以“朔方频年无好雨”开篇,强调了自然灾害的严重性,接着通过“后土中夜震”、“倾墙摧栋”等形象,渲染了灾情的惨烈。他同情百姓,“冤声未定随洪流”,揭示了民众的悲惨境遇。

诗人感叹新来者尚能获些空地,而后来者却无处安身,“初来犹自得旷土,嗟尔后至将何怙”,表达了对后续难民的深深忧虑。对于官府的反应,他既有期待也有担忧,“刺史守令真分忧,明诏哀痛如父母”,赞扬了官员的忧民之心,但也指出疏远之策不易实施,“市上三言或成虎”。

最后,诗人借用历史典故,如“尧汤水旱”、“桓侯之疾”和“扁鹊治病”,表达对治国良策的期盼,希望能在春天之际推行周公的仁政,尽管深知灾祸无常,但仍寄予厚望。整首诗情感深沉,语言质朴,充分体现了黄庭坚关注民生疾苦的诗人文本。

收录诗词(2359)

黄庭坚(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晚号涪翁,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为盛极一时的江西诗派开山之祖,与杜甫、陈师道和陈与义素有“一祖三宗”(为其中一宗)之称。与张耒、晁补之、秦观都游学于苏轼门下,合称为“苏门四学士”。生前与苏轼齐名,世称“苏黄”。著有《山谷词》,且书法亦能独树一格,为“宋四家”之一

  • 字:鲁直
  • 号:山谷道人
  • 籍贯:洪州分宁(今江西省九江市修水县)
  • 生卒年:1045.8.9-1105.5.24

相关古诗词

浯溪图

成子写浯溪,下笔便造极。

空濛得真趣,肤寸已千尺。

只今中宫寺,在昔漫郎宅。

更作老夫船,樯竿插苍石。

形式: 古风

留王郎

河外吹沙尘,江南水无津。

骨肉常万里,寄声何由频。

我随简书来,顾影将一身。

留我左右手,奉承白头亲。

小邦王事略,虫鸟声无人。

王甥解鞍马,夜语鸡唤晨。

母慈家人肥,女惠男垂绅。

有田为酒事,豚韭及秋春。

生涯得如此,旧学更光新。

索去何草草,小留慰艰勤。

百年才一炊,六籍经几秦。

要知胸中有,不与迹同陈。

郢人怀妙质,聊欲运吾斤。

形式: 古风

病起荆江亭即事十首(其一)

翰墨场中老伏波,菩提坊里病维摩。

近人积水无鸥鹭,时有归牛浮鼻过。

形式: 七言绝句 押[歌]韵

病起荆江亭即事十首(其十)

鲁中狂士邢尚书,本意扶日上天衢。

惇夫若在镌此老,不令平地生崎岖。

形式: 七言绝句 押[虞]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