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题三首(其一)

门外青山翠紫堆,幅巾终日面崔嵬。

只看云断成飞雨,不道云从底处来。

擘开苍峡吼奔雷,万斛飞泉涌出来。

断梗枯槎无泊处,一川寒碧自萦回。

步随流水觅溪源,行到源头却惘然。

始信真源行不到,倚筇随处弄潺湲。

形式: 七言绝句 押[灰]韵

翻译

门外的青山上草木一团团的绿紫相间,高耸的山峰终日云遮雾绕像戴着头巾。
人们只知道雨是从云的缝隙里落下,不知道云哪里来的。
冲破峡谷若雷霆在滚动,无数的瀑布喷涌而出。
断枝枯草没有可以停泊的地方,只好随着寒冷的碧水独自流浪。
随着流水想找到溪流的源头,到了溪流的出水处却迷惑了。
才相信真的源头是找不到的,还是柱着手杖欣赏随遇的潺潺美泉吧。

注释

幅巾:古代文士用绢一幅束发,成为幅巾,为一种表示儒雅的装束。
崔嵬:山高大不平,这里指山。
不道:犹不知。
底处:何处。
擘开:冲开。
断梗枯槎:残枝枯叶。
萦回:徘徊荡漾。
筇:竹名,宜制杖,故又用指手杖。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山峦与云雾交织的自然景象。"门外青山翠紫堆",设定了一个生动的画面,将读者带入一处青山环抱之地,那些山峦在阳光的照射下显得格外鲜明,有着翠绿与深紫的层次感。"幅巾终日面崔嵬",则是对山势高耸、连绵不绝的一种形容,用词简洁而富有表现力。

接下来的两句"只看云断成飞雨,不道云从底处来",诗人通过观察云的变化,捕捉到了自然界中水汽变幻莫测的情景。"只看云断成飞雨"表明云朵在某种条件下迅速聚集并转化为降水,展现了大自然的瞬息万变。"不道云从底处来"则是诗人对这一自然现象的一种感慨和质疑,似乎在追问这些云朵究竟来自何方,它们背后的奥秘又是什么。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简练的语言和生动的意象,展现了诗人对于自然界中山峦与云雾相互作用的细腻观察,以及对大自然力量的敬畏之心。

收录诗词(1440)

朱熹(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行五十二,小名沋郎,小字季延,一字仲晦,晚称晦翁,又称紫阳先生、考亭先生、沧州病叟、、逆翁。谥文,又称朱文公。汉族,祖籍南宋江南东路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出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三明市)。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世称朱子,是孔子、孟子以来最杰出的弘扬儒学的大师

  • 字:元晦
  • 号:晦庵
  • 籍贯:云谷老
  • 生卒年:1130年9月15日~1200年4月23日

相关古诗词

偶题三首(其三)

步随流水觅溪源,行到源头却惘然。

始悟真源行不到,倚筇随处弄潺湲。

形式: 七言绝句 押[先]韵

题烂柯山

局上闲争战,人间任是非。

空教采樵客,柯烂不知归。

形式: 五言绝句 押[微]韵

奉酬九日东峰道人溥公见赠之作

几年回首梦云关,此日重来两鬓斑。

点检梁间新岁月,招呼台上旧溪山。

三生漫说终无据,万法由来本自闲。

一笑支郎又相恼,新诗不落语言间。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删]韵

淳熙甲辰中春精舍閒居戏作武夷棹歌十首呈诸同游相与一笑(其一)

武夷山上有仙灵,山下寒流曲曲清。

欲识个中奇绝处,棹歌闲听两三声。

形式: 七言绝句 押[庚]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