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天池院

上方细路蟠如绾,下有晴川平似坂。

近水远山皆可人,跃踊来供搜句眼。

小池中有江湖春,孤洲便可呼白蘋。

团团倚槛看清澈,不敢洗耳山僧嗔。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天池院的美景,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自然之美的多样性和和谐性。首句“上方细路蟠如绾”,以蜿蜒曲折的山路起笔,形象地勾勒出山路的盘旋之美,如同女子发髻的精心编绾,既展示了山路的自然形态,也暗示了探索的乐趣和神秘感。

接着,“下有晴川平似坂”转而描绘下方开阔的景象,晴朗的河川平静得如同缓坡,给人以宁静与宽广的感受。这种对比手法,不仅丰富了画面的层次,也体现了诗人对自然景观的细致观察和深刻感受。

“近水远山皆可人,跃踊来供搜句眼”两句,进一步渲染了山水之美,近处的水、远处的山都充满生机,仿佛在为诗人提供灵感,激发创作的热情。这里运用拟人的手法,赋予山水以生命,增加了诗歌的生动性和感染力。

“小池中有江湖春,孤洲便可呼白蘋”则将视角转向一处小巧的池塘,池中春意盎然,孤洲上或许生长着白色的芦苇(白蘋),营造了一种静谧而富有生机的氛围。这一细节的描写,不仅增添了画面的丰富性,也暗示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深深喜爱和向往。

最后,“团团倚槛看清澈,不敢洗耳山僧嗔”表达了诗人对池水清澈的欣赏之情,以及对环境的尊重。倚靠栏杆,细细品味池水的清澈,却因担心打扰到山中的僧侣而不敢轻易洗耳,这一细节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环境的敬畏之心,以及对和谐共处的追求。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天池院景致的细腻描绘,展现了自然之美与人文情感的交融,表达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热爱与珍惜,以及对和谐生活的向往。

收录诗词(313)

唐庚(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1070年~1120年在世,北宋诗人。人称鲁国先生。哲宗绍圣(一○九四)进士(清光绪《丹棱县志》卷六),徽宗大观中为宗子博士。经宰相张商英推荐,授提举京畿常平。商英罢相,庚亦被贬,谪居惠州。后遇赦北归,复官承议郎,提举上清太平宫。后于返蜀道中病逝

  • 字:子西
  • 籍贯:眉州丹棱(今属四川眉山市丹棱县)唐河乡

相关古诗词

游雪峰院书所见院在开元寺之西越王楼之东盖小院也

东家既峥嵘,西邻亦棱层。

那知齐鲁间,有此蕞尔滕。

僻路少人到,掣铃小童应。

松扉迫窄入,石磴敧危登。

迎门老尨吠,画壁苍龙腾。

庭除静如眼,几席不受蝇。

青焚日日香,明续年年灯。

土盆养幽花,古木缠枯藤。

虽小亦自足,无亏岂须增。

忆昨苦盛夏,数来避繁蒸。

每借安禅榻,曲此昼眠肱。

日月当几何,霜雪遂严凝。

慈竹犹疏疏,恶风遂朋朋。

作诗书屋壁,扫灭听寺僧。

形式: 古风 押[蒸]韵

十月十八与舍弟登越王楼便道趋开元寺上天池得句满纸颠倒杂乱几不可读明日诠次成二十二韵

沐浴罢趋局,幽居愁杜门。

重登帝子楼,哭吊诗人冤。

凭栏参井天,隐几西南坤。

冬深一水瘦,岁晚千山髡。

丰稔遍川陆,太平到鸡豚。

江城水颓雉,市瓦尘迷鸳。

坐对仙云宫,祗隔斜阳村。

楼台白水外,松柏苍云屯。

天垂望羌山,雪汁融朝暾。

谁为四方些,招此千岁魂。

便道访古寺,策杖寻灵源。

上到山椒穷,转觉天池尊。

行疲犬马力,下视乌鸢翻。

不应水性高,疑有神物喷。

肯随秋涨落,况逐夏潦浑。

潜通八角井,散入千家盆。

渔村唤欲应,钓石谅犹温。

似闻扣船歌,想见持竿蹲。

吾曹本山林,朝衣裹狙猿。

只应适野车,便作忘忧萱。

诗兼巧拙对,酒杂醇醨吞。

阍吏况解事,不妨尽馀樽。

形式: 古风 押[元]韵

六一堂

我思六一翁,羽化四十年。

虽不及抠衣,每愿为执鞭。

手弹醉翁操,目睹庐陵编。

床头五代史,屏间七交篇。

诗常讽思颍,曲每歌归田。

斋摹画舫样,酒法冰堂传。

此志自弱冠,到今已华颠。

嗟予又晚辈,读书慕先贤。

即彼生处所,馆之与周旋。

时对文章姿,稍息簿领肩。

贤者果不死,瞻之犹在前。

似挥诛奸笔,犹拿击佛拳。

谁当嗣前规,时为易蠹椽。

勿毁鲁恭宅,中有夫子天。

形式: 古风 押[先]韵

苏时中惠茶

三年泮宫苦幽独,中有宜人惟睡足。

虫鱼注罢直庐静,午枕鸣雷撼窗屋。

故人苏子半幅书,饷我闽溪一包玉。

亲题更屈调弦手,远寄来浇饭蔬腹。

故应疑我梦得官,谁信吾衰已无复。

空令半夜忍饥吟,搜到池塘春草绿。

形式: 古风